校园欺凌现象问题及其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3

校园欺凌现象问题及其原因

邱伟 郑斌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学校教育对其影响非常大,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呵护和关注。但是,在当今校园中却不断滋生欺凌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干扰,制约了校园文明建设进程的良好推进。对此,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制定应对办法,从根源对校园欺凌现象问题进行降低,保证学生可以朝着健康且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原因

引言:在社会文明建设进程深入推进的新时期下,各项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健全,国家、社会以及学校都加强了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力求可以从根源对校园欺凌现象问题出现几率予以降低。针对学生而言,由于其所处的环境较为特殊,致使学生之间常常会出现欺凌现象,所以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关注,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力度,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及呵护,确保学生能健康成长,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和成长和环境。

一、校园欺凌现象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问题的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近年来,时代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虽然整体发展良好,但不免会出现各种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诸如暴力、抢劫等。针对这些伤害性事件来说,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并且,学校周边的人员流动通常比较大,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经常聚集于此,对于这种现象,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从而萌生错误的价值观,为校园欺凌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前提[1]。同时,由于现代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手机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网络渐渐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网络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多便利,但其弊端也很明显,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健康信息,诸如暴力元素、污秽语言等内容。针对学生而言,辨别能力相对较弱,长时间接触这些违背正能量的信息,必然会对其思想造成干扰。此外,我国针对未成年的法律体系存在较强的健全性,未成年人即便犯罪也不予定罪,甚至可以逃避法律惩罚,所以这也为校园欺凌提供了契机。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在校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应试教育的推崇比较高,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甚至以此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让优等学生得到了足够的关注,而针对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则会备受冷落,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2]。因而,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为了能吸引大家对自己的注意,经常会采取一些错误或者极端的方式,诸如校园欺凌。当前,学校虽然已经加强了法制教育力度,但在多数情况下,教育工作的落实具有较强的形式化以及表面化特点,很多法律知识没有宣传到位,缺乏实效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制约了学生形成法律意识的良好形成,进而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存在。此外,在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的当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只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因而,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科学制定解决办法。

(三)家庭及学生本身方面的因素

新时期下,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但在这种背景下,家庭环境以及矛盾渐渐呈现出了复杂特点,尤其是夫妻以及婆媳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引起家庭争端,甚至会出现暴力现象。对于这些不良家庭情况,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影响,致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很大干扰,有时还会存在自卑心理,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3]。并且,部分家长对孩子较为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都做到有求必应,但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则不能在第一时间纠正,合理引导,让孩子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使得孩子无法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了不健全的性格,诸如嚣张跋扈等,进而在校园中出现欺凌其他同学的行为。此外,结合当前校园欺凌问题来看,很多都是一些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学生,其在成长期间,缺乏温暖,心理情绪较为极端,如果不能及时疏导,极易引发校园欺凌事件。

二、校园欺凌现象问题的应对办法分析

面对现阶段存在的校园欺凌问题,学校、社会、家庭一定要高度重视,能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考量,积极制定应对办法,保证校园欺凌事件在有效减少的同时,学生的身心能越来越健康。

(一)加强对外部环境的优化

为了能从整体的角度上规避校园欺凌问题出现,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校外环境的优化,积极寻求社会帮助。学校属于社会中的一部分,校园欺凌现象问题与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地联系,所以如果想更好的预防校园欺凌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以便学生能远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于网络等媒体,应该强化肃清,严格处理不良内容,确保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积极且正能量的内容。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校园欺凌现象,需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不断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优化和健全,从而为未成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4]

(二)着力对教育理念进行提升

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过程中,除了要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之外,学校也应该加强重视,不断对教育理念进行提高,将立德树人的核心充分凸显出来。在实际的教育期间,学校需要强化对评价机制的优化和改进,转变以往成绩第一的评价思想,从多个角度客观地评价学生。针对不同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目标加以制定,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并且,应该依照学生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以便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得到丰富,诸如乒乓社团,书法社团等。在社团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特长全面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强化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期末评优期间,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成绩,而是要从不同层面分析,合理评价以及考核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同时,学校要让教师清楚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构建特殊学生档案,将德育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如果学生的情况比较特殊,学校可以安排德育教师对其展开教育,并让心理辅导教师配合德育工作。每个班级要设立心理委员会,教师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对教育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学生的问题能得到高效解决。从教师层面分析,为学生搭建平等的学习环境,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采取搭建平台或者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友好相处,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效减少校园欺凌问题,让学生能在一个较为健康且愉快的环境中成长。此外,为了能从整体的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问题进行规避,学校可以开展法治专题教育活动,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通过多种形式以及途径来宣传法律知识,以便学生的法制意识能进一步增强,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

(三)做好家庭方面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察觉其在心理及行为上的变化,如若孩子出现错误的思想及行为,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疏导,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给予其最大的帮助,保证孩子困惑能顺利解决。同时,将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采取放手不放眼的手段,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科学地对其行为加以干预,保证孩子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应该避免过度溺爱孩子,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在行为以及语言方面对孩子加以引导,以便孩子不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或者被欺凌者。此外,针对学校而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家长与教师沟通和探讨,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心理辅导意见,积极分享和总结经验,从而为和谐家庭环境的构建奠定基础。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有效互动,能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合理的教育计划,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负面心理和不良行为,减少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四)对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增强

针对校园欺凌现象而言,若想从根源解决,除了要依靠外部条件之外,学生本身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自身进行保护[5]。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增强,加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力度,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在日常教育期间,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让学生能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状态,确保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中,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营造良好的朋友圈。此外,学生要具备解决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正确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如若自身遭受欺凌,能利用正当的权益保护自己。

结束语:

综合而言,对于校园欺凌现象而言,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甚至会关系到学生的今后发展。现阶段,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现象,力求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安全得到保障,保证学生可以健康成长。而针对学校以及家庭而言,应该通力合作,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确保可以从根源遏制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9,24(11):113-117.

[2]李琦,田友谊.依法治校视角下校园欺凌现象的审视与防治[J].教育科学研究,2018,22(04):120-123.

[3]郭勇,郭晗曦.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02):165-169.

[4]张人民,肖立海,张海宇.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4(02):167-168.

[5]劳君熠.恶性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2021.浙江工商大学,MA thesis.


第一作者:邱伟(1986-1),男,汉,江西省南昌市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单位:南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简介:郑斌(1984-4),男,汉,江西省余干县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单位:南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