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浅析家庭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胡艺璇

南昌市滕王阁保育院

摘要:近年来,幼儿自我保护越来越引起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也是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的大多幼儿普遍是独生子女,父母及其长辈关爱备至。也正是这点造成了当今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薄弱,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本论文以**幼儿园的部分幼儿家庭为例对现今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和家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等。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中国的大多幼儿普遍是独生子女,父母及其他长辈关爱备至。也正是这点造成了当今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薄弱,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而在这过程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问题。探析家庭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部分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积累了些案例,看到了幼儿家庭在对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部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案例分析

案例一:3岁的洋洋一个人在客厅玩耍,父母都在厨房忙着做饭,洋洋跑过来,将一个空药瓶给妈妈:“妈妈,把它扔到垃圾桶好吗?”妈妈吃惊的问:“洋洋,里面的药片呢?”洋洋得意的笑了,指指嘴巴:“妈妈,我都吃下去了。”这下可把家长吓坏了,父母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洗胃。

案例二:我在中班上了一节社会活动,内容就是让每个幼儿说出母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

调查的结果是全班32个幼儿,仅有个别几名幼儿能清楚的说出父母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其余的幼儿只能记住其中的一样,更有少数幼儿是一样也说不出来。

案例三、冰箱漏电

5岁女童开冰箱拿巧克力触电身亡。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名5岁女童在打开冰箱拿巧克力时,右手触碰到冷冻柜而被强大的电流吸住,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拿电笔去测冰箱的外壳,只见电笔发出亮光。

  1. 存在的问题

  1. 孩子年龄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在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2. 现在的家长普遍对幼儿记住家长信息这方面缺乏教育。

  3. 家长对厨房和洗手间的插座安全没有太强的安全意识。、

  4. 幼儿对不要用湿手接触带电设备的概念不了解。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建议

通过对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幼儿园的调查,总结了一下,得到以下几点建议:

(一)耐心给孩子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

很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却又懒于或疏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这样做的理由,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所以一旦成人不在,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便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引起一些意外事故。因此,家长在向孩子提出各种安全要求时,应耐心给孩子讲清道理,如:不要从高处往下跳,否则会摔伤或骨折;不要用棍嘻戏打闹,否是会误伤他人身体、眼睛;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推门会夹伤你的手指等等。幼儿知道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敢去贸然尝试了。如果孩子是“有个性”的,不防让他尝一下“苦头”,以使他终身引以为戒,但后果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让孩子摸一下装热开水的杯子,烫一下手,以后他自然就不会随随便便去端热气腾腾的水杯或玩开水。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平时应尽量让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鞋带松了学会系好;天气冷了,自己会加衣服;天气热了,会脱衣服等。家长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而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例如:孩子把汤打泼在裤子上,这时家长不要急于帮他换裤子,而应将问题交给孩子,问他:“你说该怎么办呢?”在成人的启发下,孩子会想办法,找裤子换,再检查袜子、鞋子是否湿了,腿是否被汤烫红了,如果被烫红了又应该怎样办?学习找药膏涂上。这样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以后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成人不在孩子也会自己设法解决问题。

我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市第一幼儿园的大班的几位幼儿家长进行了简单的访谈,了解到他们通常不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因有两点:第一,他们认为孩子太小,还没必要让他们做事,第二,孩子的爷爷奶奶宠溺。更不会说自主创造机会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及周围的事物

1、记住父母姓名、家庭住址。

2、认识药品,学会辨认常用药品。

3 、教会孩子安全使用小型工具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备有金属制成的小工具,如小剪刀、缝衣针、小刀、指甲钳、小锯子之类。

4 、认识家用电器及周围的事物。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避免让孩子去触摸到电源。

  1. 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

认知和行为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带有危险的事情,这样就需要家长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可以人为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如果你被反锁在家里该怎么办?”“如果房子着火了又怎么办?”“如果你的手被划破了又该怎么办?”“如果你迷路了怎么办?”引导孩子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五)培养孩子健康活泼的性格

这涉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可以交流的同龄伙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抑郁、好哭、胆小、怕事、自闭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因此家长应抓住孩子性格还未定型的有利时机,培养其健康良好的性格以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家庭的和谐气氛,家长的身心乐观情绪可以培养孩子的活泼开朗的性格。

孩子要开心健康地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仅仅靠细心呵护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成人的庇护之下,他们最终走向独立。因此,家长不仅要细心爱护孩子,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