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

张力仁 刘嘉文

辽宁科技学院 辽宁省 本溪市 117004

[摘要]本文通过古今中外的实际例子,考察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它们整合起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教育的理论观念和教育的技术手段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教育界历来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十分重视,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研究。相对来说,如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理念的关注程度超过对教育技术的关注,那么,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技术不仅是直接影响教育实践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且是影响教育理念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明显。既然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从主观上加把劲,努力使它们不仅相互促进,而且相.互整合。

  1. 教育技术的由来及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关于教育技术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育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知识体系加以系统化的部落祭司,以及发明象形文字或书写符号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早期文化。至少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古希腊的修辞学、哲学、诡辩术、伦理学等的教师们,可算是当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始祖"。由于那时实行个别施教,加之受书写、印刷工具的限制,尚未出现课本施教的情况,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口耳相传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尤以西方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和东方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为代表。前者的“产婆术”与后者的“启发法”,差不多在同时的异域,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技术遗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经过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S. )的破译,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即先“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后“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他常常先装作别人比自已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原来的观.点是混乱的,经不起推敲的;接着他凭借反复诘难和归纳,引申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然后,他再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本人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就像他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替人接生一样。孔子的“启发法"代表的教育理念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循循善诱*口。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浙进,通过师生之间的“一对一”谈话,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这两位先贤采用的口耳相传技术,一言以蔽之,都属于互动式交谈,这是由于他们的教育理念有共同之处,即一般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重在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同时.教师也在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启发。但由于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有不同之处,在问答或谈话的具体方式上又有些区别,如苏格拉底一般主动发问,且是喋喋不休地发问,逐步:引导对方知其不知、知其所知,从而得出结论,可谓在倡导“积极教育”;而孔子施教以学生提问为主,主要由他回答学生的问题,且是言简意赅地回答,可算是消极教育的始作俑者。

二、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

教育技术的发展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条件的状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但它绝非完全是自然的发展。只有当其发展的客观需要同实际可能为人们所认识,亦即为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教育理念所接受,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才能成为现实;新的教育技术只有在教育活动中被人们自觉地、创造性地应用,并显示其功能上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推广的潜力。这就说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遵循着由客观(现实和实际)到主观(理论和观念)、再到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教育理念,脱离教育理念的教育技术的完全孤立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可以发现,就教育技术来说,中国要比西方国家起步早、水平高。且不说中国的象形文字、造纸技术、印刷技术为世界文化教育的传播技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就以视听教育技术的直接前身直观教育来看,事实上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开的先河。如早在公元1027年,北宋朝代的御用大夫王唯- -在编写《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的同时,还在医官院主持监制了两具刻有经脉俞穴的铜制人体模型。它们除了供教学时辨认俞穴外,还供考试用。据说在测验针灸课程的时候,先把铜人外面全身涂蜡,在铜人体内装满了水,然后给它们套上衣服,让学生试针。如果受试者能准确找到穴位,就会针人水出,否则针就刺不进去。又如在公元1600年左右的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就问世了陶赞廷的《蒙养图说》之类的直观性,很强的识字课本,它要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1658年)早半个世纪。

三、教育理念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

教育的理论和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物质存在。尽管在教育技术的内涵中,除了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如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技术,如教学设计和课件编制,但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教育活动,主要属于实践运动的范畴。按照唯物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教育技术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理念的发展。从积极的角度说,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支持新兴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先看一件过去的事情。美国从20世纪1950年代下半期起,为了与前苏联争霸,锐意改革中小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试图培养大批科技人才。1959年美国科学院旋即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育,知名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 B. )担任大会主席。他对大会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在1960年以《教育过程》为名出版发行,并先后有几十种文字的译本,在美国已重印了二十多次,曾被列为“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这本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论,介绍了这次讨论的背景和主题。从第二章到第五章,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指导思想,即第一,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它的基本结构,同时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方法;第二,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第三,应重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不能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第四,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而不宜过分重视奖励和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这些想法或理念在当时及后来引起了教育界许多争论,此地无意评说。总之,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不同于一般的“组合”、“结合”,更不同于“拼合”,而应该紧密地合成为一个整体。当然,这件事情是说说容易(如本文这样,做起来实属不易(关于如何整合的问题,受议题和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展开论述)。但若能自觉地把它做好,意义则非同小可,而且惟其如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才能比翼双飞,共同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Satter , Paul.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1968.

[2]陈桂生.孔子的“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1).

[3]论语●述而和论语●子罕,

[4]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理论及其演变[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罗巴茨.视觉教材序论[M].转引自版本越郎编,薛凤德等译.电化教育人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张力仁(2000—)辽宁省丹东市人,本科在读,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刘嘉文(2002—)辽宁省丹东市人,本科在读,单位:辽宁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