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哲学——“心理利己主义”与“同义反复利己主义”之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8
/ 1

霍布斯哲学——“心理利己主义”与“同义反复利己主义”之争

向芑润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重庆市, 400715

心理利己主义强烈主张一切都是自愿的,所有人类行为最终可以追溯到是出于渴望自己的收获。用消极的术语来说,心理利己主义者说是的不可能无私地行动,也就是说,仅仅为了别人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自己去行动。这种极端的立场试图找到一种自私的动机每一个自愿行动的根源。例如,如果我奉献我的一生去帮助穷人,心理利己主义者声称我必须获得从中获得一些个人利益,比如别人对我的溢美之词。根据心理利己主义者的观点,个人利益是我们行为活动主要的动机。最初心理利己主义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尤其是当我们相信自私的行为活动会带给我们愉快的感觉,这样似乎就可以合理的解释特蕾莎修女主要是因为她可以从帮助穷人和有需要的人那里得到的快乐满足。不过,在一些案例中,为他人放弃自己的生活,或者在无私地行为活动中并没有获得个人的愉快或满足,它会难以接受心理利己主义。例如,很难说明个人的一个人用他的身体去覆盖住一个活的手榴弹,以此牺牲自己来拯救别人的生命。当然是心理利己主义者可能会回应说,这样的英雄是在试图避免内疚不采取行动。不管这样的回应是否合理,我都会离开让你考虑一下。在任何情况下,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心理利己主义是不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立场,而是在于霍布斯是否应该被认为是心理利己主义者。

有很多地方强烈暗示霍布斯坚持心理利己主义。例如,在De Homine中,霍布斯声称:自然是如此安排,所有的美好的欲望都是为了自己。虽然这篇文章暗示了心理利己主义,但它并不构成最强有力的证据,因为它仍然允许人类可能会违背他们的本性。霍布斯,在De Cive中,他似乎排除了这种可能性,所有的人出于本性的需要,都选择了对他们有利的东西看起来不那么邪恶。这一点《法律要素》中更清楚地指出和阐述了:

正如自然的必然性使人产生意志和欲望一样对自己有益的事,避免有害的事;但最可怕的是,大自然的可怕敌人——死亡,我们期望从它那里失去一切力量,又在失去时遭受最大的肉体痛苦。

根据这些段落,似乎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霍布斯接受心理利己主义。

同义反复的利己主义是指一个利己主义者的立场是基于个人愿望实现欲望的对象。同一反复是一个逻辑上真命题,尽管这是正确的,事实上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例如,‘如果是的话下雨了,那就下雨了”或者“所有的人都是人”都是重言式。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它们不是告诉我们到底是在下雨还是有人分别存在。关于霍布斯,我们可以说他将“good”定义为“人类欲望的对象”,这一定义将推动了他的利己主义转换成一种重复的观点。根据这种解释,霍布斯的推理链条有以下几个步骤:

前提1、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good”。

前提2、他们自己的“good”是“他们渴望的目标”。

结论、因此,所有的个体都渴望他们是渴望的对象。

如果这代表了霍布斯的论点,那么他就坚持重复的利己主义。结论中的陈述是一个重言同义,告诉我们欲望的对象就是欲望的对象。这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重复的利己主义并不排除利他主义行动。例如,如果我想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牺牲仍然会被认为是我的“good”,因为这是我所渴望的。此外,同义反复的自我主义者的立场作为一个哲学观点是值得讨论的(尽管它可能不利于解释霍布斯)因为否认它就会反对它自己本身。换句话说,人们不能合理地断言人的欲望不是人的欲望的对象。

将同义反复利己主义归因于霍布斯的主要原因是为加强他的政治哲学,即通过用无可争辩的观点(同义反复利己主义)代替有争议的观点(心理利己主义)。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将对此进行许多的讨论,完全基于对人性的利己主义观点。如果是这样,那么它依赖的观点会被许多人认为是错误的或非常可疑的。霍布斯的政治拥护者辩论并没有要求极端的,而且可能是错误的,心理利己主义的立场。相反,霍布斯的真正的政治哲学只需要同义反复的利己主义。要确定不管这是不是真的,我们都得等着探讨他的政治论点。现在,我们可以问,霍布斯的文本是否证明了这一点解释。霍布斯的一些段落确实支持了重复的自我主义解释,或者至少,没有将他排除在外。例如,在《利维坦》中,霍布斯对“good”给出了如下定义:但无论什么是任何人欲望或欲望的对象。欲望,就是他所谓的“good”。有在这个定义中,没有任何东西要求善包括任何东西对相关个人的个人利益。后来,霍布斯将“仁”定义为“向他人行善的愿望”,为这一解释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这一定义表明,人类可以渴望他人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