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观的演进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4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观的演进逻辑

徐慧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百年历史,是共产党人前行的动力,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更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9100多万党员的“最好的教科书”。为此,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在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党史观的基础上,相互继承创新,高度重视党史研究和学习教育,始终贯穿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深刻的历史思维,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党史地位观、历史观、功能观,积极继承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学习党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更好激励我们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当下,走向未来。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9100多万党员的“最好的教科书”,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5次党内集中教育。党史观是人们对党史的基本态度和整体看法,体现的是思想品质和政治立场,突出了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凸显了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态度。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也强调要全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党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待党的历史问题上,第一次系统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提出了他们的世界历史观。他们都摒弃二元对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着眼于历史发展的矛盾变化过程,树立一种根据实际情况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并把中国作为世界历史中相互密切关联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中,中国并不是孤立的中国,而是世界历史进程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既是东方社会的标本,同时又受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他们又把这种思想置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基础之上,贯彻了整个社会历史领域,深刻诠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则是把党史看作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他对待党史就象对待布尔什维克政策的必要成份一样,认为党史是同机会主义斗争的武器,把研究过去这一任务同明察现实、洞晓未来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地、唯物辩证地、具体地研究过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最终目的是为了今天和明天的需要。

  1.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

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史观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充分对照中国特色的、具体的工作实践需求,始终强调党史研究的重要地位观、历史观和功能观,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发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党心民心的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为党的事业继续前进提供强大思想和精神力量。

1.毛泽东党史观

党史研究的必要性。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在不同场合多次号召大家研究和学习党的历史,其中著名的延安整风就是以总结党的历史开启的。他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中开宗明义,“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现在正在开始做”。同时,毛泽东坚信党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究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具体的历史借鉴和客观依据。

用好“古今中外法”。历史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把研究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用联系的眼光来考察。历史主义在党史研究中的运用,毛泽东曾概括为“古今中外法”。“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党史观与他的历史观和党史研究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邓小平党史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党史观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始终从大局出发,决不因个人恩怨和好恶而影响对历史的评价,克服传统思维方式中崇上、泥古和封闭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坚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多次强调,要把研究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轻率地下结论,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他不仅重申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而且运用历史问题作出结论,要从客观存在的党的历史实践活动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我们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有力武器。

邓小平同志说:“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所以,他也善于运用辩证法并认为: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邓小平的党史观中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有策略的灵活性;既善于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原理,又善于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无论总结经验,还是评价历史,他都注重辩证思维,能从联系的、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坚持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的统一,并作为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标准,来加深对党的历史本质的认识。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他非常熟悉党的历史,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在许多场合经常说:“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经常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从学习党史中汲取开创新事业的精神动力。

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邓小平指出,要善于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青年,充分彰显我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是完全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与实际作出的,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用党史中蕴含的宝贵革命精神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3.江泽民党史观

党史是一部教科书。江泽民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初,中国刚刚平息了政治风波,社会上思想比较混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多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没有经历过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也未能直接参与建国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经验不足,使得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任务更为紧迫。江泽民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为此,江泽民多次提出:“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并强调新形势下党史研究对加强干部学习的重要性,对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紧迫性。

具有浓厚的历史性。江泽民强调要通过现在理解历史,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引社会前进发展的正确方向、道路,这也是他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他不仅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古今中外,还会借鉴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更能学习历史,强化历史学习教育。他能够辩证地论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从相互联系和发展中来研究历史现象。他积极将唯物史观与当代世界、中国实际相结合,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好担当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

坚持合规与合理的统一。江泽民强调,要始终尊重客观规律。我们的各项工作既要包含目的的合理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从这一角度对党的历史做出了理论总结,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宗旨和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了合理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合规律性。

4.胡锦涛的党史观

党史工作是提升党的事业成败的关节点。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观察,胡锦涛将党史工作提升为党的事业成败的关节点,坚信只有深入研究党的“昨天”和“前天”,才能完成“今天”繁重的工作,勇敢地担当“明天”的历史重任。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切入视角,总结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胡锦涛也将党史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史工作和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研究,把它视为关系党的巩固、发展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胡锦涛指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正确的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他更是把“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作为“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重视党史育人。胡锦涛将党史学习提升到“责任”的高度,是对毛泽东党史功能观、邓小平党史育人论、江泽民党史教育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教育活动,促进广大中青年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深入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胡锦涛尤为重视党史育人的重要性,主张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最重要是要教育党员和干部,把党史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把党史研究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

5.习近平党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和研究党史,将学习党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看法,形成了习近平党史观,突出思想指引和方法论指导的价值意义。

高度重视党史学习。习近平多次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将党史作为必修课,另一方面是强调要为现实服务,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要清楚认识到曾经经历过的挫折,认真汲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钥匙。“要加强党史学习和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

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习近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史上的失误和挫折,认清并把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支流,强调要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为此,习近平用“六个不能”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历史观的侵蚀,这也是他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来科学评价党史人物的基本遵循。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经验、启示,呈现着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以史鉴今,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下一步,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的育人功能,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这也是他的党史观的另一重要内容。党史学习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党史故事的层面,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做到“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1. 结语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党史观和我党领导人的党史观,可以看出他们的许多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为他们都强调党史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地位、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高度赞成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以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立场。

“七一”重要讲话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提出“九个必须”根本要求。其实,每位领导人的党史观都渗透在他们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凝聚在他们对党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重要理论问题的评价分析中,更体现在他们积极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党史观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党的历史,而且涉及如何立足现实、擘画未来。为此,我们需更重视党史学习,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方能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93年.

[3]《江泽民总书记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信》.《中共党史研究》, 1998年第6期。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470—471页.


作者:徐慧(1993—), 女, 江苏盐城人, 硕士研究生,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基层干部培训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