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7
/ 2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李林蔚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市 710199

摘要: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随着时代发展,关中民居正处于一个发展与转型的阶段,出现了规划混乱,民居风格杂乱、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关中民居应从规划、技术、材料、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形成关中新民居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传统关中民居、现代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发展方向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合院式民居是关中地区居住的主要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关中平原上,至今仍是村镇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

一、传统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北方建筑浑厚健硕之感。传统关中民居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土坯、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承重方式。主体建筑大多为单层坡屋顶,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做工正统、构件装修精美、用材考究。位于南五台山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有许多保留下来的传统关中民居。其平面布局模式以独院式为主,由独院式又引申出多进式和横向联院式。独院式院落空间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及庭院两侧的厦房围合而成形成内向型的四合院。多进式布局为独院式民居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形成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横向联院是几个多进式宅院的结合,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使之变为仅供独户使用的民居类型。功能上分为正房、门房、厢房、前院和后院等,正房为民居的核心建筑,位于院落中心,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明间的功能为会客、起居,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门房可作为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两边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或作为厨房、贮藏间。前院也称为前庭或正厅,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供接待、婚丧、庆典之用。后院一般供生活服务之用,设置厕所或养殖动植物等。在大户人家中还有内院和偏院,主要作为起居生活空间,较为安静和独立,布局灵活,设置有亭、台、花厅等,用于装饰空间,增加趣味性。结构体系主要为木结构,一种为抬梁式构架,一种为穿斗式构架,均形成坡屋顶形式。建筑装饰以雕刻艺术为主,相对于南方民居较为简洁,体现古朴壮美之感,主要出现在入口门楼、檐部、壁面、山墙、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部分,通过建筑雕刻艺术表现自己的理念、愿望及追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对大自然的理解,把龙、凤、龟、狮、鹿、鹤、鸳鸯,以及松、柏、桃、竹、梅、兰、荷、菊等动植物作为建筑的重要装饰题材,将自身的愿望以物的形式表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二、关中民居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方式、经济条件都有了变化,现代关中民居也有了新的发展,现代关中民居主要为农村宅基地的自建房,关中地区宅基地标准为平原每户不超过133平方米,川地、原地每户不超过200平方米,山地、丘陵地每户不超过267平方米。宅基地面宽为6至10米,长度20至30米,行列式布置,规划设计上整齐划一,平面布局形式沿用并简化了传统关中民居的院落式布局,采用了门房、前院、正厅后院的形式,结构体系摒弃了木构架体系,采用现代的砖混结构体系,建筑层数有所增加,多为二层或三层砖混建筑。功能上门房作为储存或厨房,正房一层为客厅及长辈居室,二层取代了传统厦房的功能,作为晚辈居室或活动用房,前后院功能有所简化,前院为主要活动空间,后院为储存与生活空间。墙体材料以红砖、混凝土砌块、水泥砖等材料为主,屋面为预制空心楼板或现浇楼板,水泥抹灰饰面,白瓷砖、清水砖墙或涂料贴面。门窗多为金属门窗。建筑装饰也摒弃了原有建筑的雕刻艺术,用彩色主题瓷砖拼贴画代替,室内外均采用光洁简朴的装饰风格,整体风格转变为较为现代的建筑风格,但因经济条件制约,当前的关中民居尤其是农村住宅既达不到现代建筑的标准,也无法回溯到传统民居精巧的技艺,整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1. 现代关中民居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整体规划,建筑风格杂乱

现代关中民居在建造时缺乏整体规划,宅基地划拨随意性强,单体建筑没有规定统一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且因受到城市化、全球化及现代建筑的影响,出现了院落比例尺度随意,屋顶平坡不一,外观风格迥异,建筑色彩杂乱,村落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1. 缺乏专业施工,建筑品质较差

现代关中民居,尤其是农村住宅,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比例较高,大多由村民自行建设。但村民的建房技能往往不够完善且缺乏系统的学习,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谈不上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应用。这导致了农村自建房普遍缺乏抗震、防火、防灾等方面的设防措施,更不要说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及合理美观的建筑外形和完善的建筑功能。建筑品质总体来说处于一个较差的水平。

  1. 缺乏概念引入,生态建筑较少

现代关中民居,尤其是农村住宅,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及建房者知识水平限制,大多数人未意识到生态设计对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现代生态技术也并未推广至农村民居建设中,因此关中民居建设使用的生态技术十分有限,生态设计未被引入,对于新能源的利用往往仅限于太阳能热水器等简单的集热设施。

  1. 缺乏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丢失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无论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生活习惯还是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由于现代关中民居发展时间较短,导致在此阶段的现代关中民居既丢失了传统建筑文化又难以形成新的关中民居文化,在很多现代关中村镇中我们会发现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互相堆砌在一起,甚至在一栋建筑中既有西式元素又有中式元素的出现,传统建筑文化缺失,建筑群体风格杂乱无章。

  1. 现代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1. 注重现代关中民居的设计与规划

现代关中民居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规划与设计。村落选址方面,应根据环境实际,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局。村落规划方面,应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及活动场地的舒适性、可达性。建筑布局方面,应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尽量联排布置,形成完整的街道村落。单体建筑设计方面,应重视庭院与建筑的结合,重视绿化,营造舒适居住环境。建筑外观设计方面,应从村落整体形象出发,整合民居风格,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变换,形成和谐又不失特色的建筑形象。

  1. 注重专业建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现代关中民居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建立专业施工团队及组织管理机构。同时建筑师及规划部门也应将注意力多投入于乡村民居建筑设计中去,利用专业知识为居民普及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让群众从根本上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

  1. 注重生态建筑观念的引入与应用

现代关中民居设计中应提倡与普及生态技术,给建造者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从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理念出发,结合当地经济、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从建筑布局,屋顶形式、开窗形式、建筑构造、绿建技术等方面对关中民居进行设计,形成生态可行的现代关中民居建筑。

(四)注重关中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创新

关中传统民居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在现代关中民居设计中,应从传统关中民居的建筑风貌、建筑肌理及文化内涵出发,用新技术、新材料将传统民居特色进行现代形式的转译,表现出其地域特色,这也是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1. 结语

关中民居建筑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现代关中民居设计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探索与研究,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关中民居应从整体规划出发,将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与传统关中民居相融合,以新的形式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形成关中民居的独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郭昊宇. 关中民居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 徐兴娟.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解析——以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中的建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8):22-23.

  3. 虞志淳,雷振林. 关中民居生态解析[J]. 建筑学报,2009(S1):48-50.

  4. 吴欣. 关中现代合院式民居生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