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培育路径的确定与呈现——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史料实证”培育路径的确定与呈现

——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

练志华

清远市阳山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清远511500

摘 要 本文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眼学科素养的培育,思考关于“史料实证”培育路径的选择,阐释“史料实证”素养教学路径的确定与呈现的处理方式,探索学科素养培育在课堂教学的落地形式。

关键词 史料实证 教学路径 选择 探索


历史课堂教学价值的评定,是要看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培养了哪些学科能力和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高中历史课程关于凝聚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和要求,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基于此,笔者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潮流,思考学科素养培育的路径。“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之一,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反映历史学科思维。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眼“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与研究,探索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从“史料实证”培育路径的确定与呈现两个角度探讨学科素养的培育。

一、“史料实证”培育路径的确定

明确课标要求,定位单元位置。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共有四个课时,课标要求如下: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5课和第6课介绍三国到隋唐时期的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等内容;第7课重点关注隋唐制度创新;本课介绍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中外交流。时间跨度从三国至唐朝,核心史实包括: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王朝的鼎盛;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化”的角度承接了前面三课的内容:从政权更迭到统一;民族交融和制度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华民族历经大动荡、大分裂、大交融;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和创新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分解课标要求,明确培育目标。关于史料实证素养的表述中,“获取”“辨析”“重现”是核心词。鉴于此,笔者结合课标关于“史料实证”的论述及水平层次划分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分解为:内容、特征、影响、认识等五个内容。“提纲”及考查意图如下:

培育目标

问题设计

获取:尝试从多种渠道(教材、史料清单)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1.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有哪些新成就?

2.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新成就呈现什么特征?

3.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有何影响?

辨析: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

4.如何认识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现: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5.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

二、“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呈现

学科素养的发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依然是建构历史体系的基础。也正是在历史知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运用和拓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知识认知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有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的问题。[1]1结合课标要求,笔者将设计的重点放在“认识”和“新成就”这两个内容上。主要围绕“认识什么?”“怎么认识?”“什么认识?”等进行问题预设。基于以上的分析,围绕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如表: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素养目标

导入

口述视频

观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间轴

提问,构建相关史实的时间框架

时空观念

学习聚焦

展示,本课的核心知识点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第一目: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列表整理

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文字材料1

阅读,从社会、宗教和主观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图1

讨论,结合本单元所学,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第二目:影响深远的文化成就

材料2

(表格)

辨析,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图2

读图,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

史料实证

第二目:文化自信

文字材料3

阅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具体实施如下:

前言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导入: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展示时间轴,排列时间,帮助学生构建相关历史史实的时间框架;出示课标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罗列教科书中的“学习聚焦”,使得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成果,完成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梳理。设计“思考01”和“思考02”两个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梯度:先是“概括”儒、道、佛发展的特征,回应“学习聚焦”第一个内容;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情,对“多元发展”进行引导、提问,作简单的注解。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源于“以史料为依据,对儒、道、佛的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要求。通过两个问题的设计,初步达成:能够从教材中提取相关信息(史料实证水平1-3层次);能够对教材中的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史料实证水平3—1层次)。

通过材料的展示,在问题设计中,强调“结合所学知识”,提示学生要注意教材中相关信息;问题标明“从社会、宗教和主观因素”三个角度进行概述,意图是:一方面是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情在材料阅读、概括方面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意在答题技巧的培养。

在进行“概括艺术领域的成就”之前,笔者首先展示了《观沧海》《归田园居 其三》《敕勒歌》等作品,同时提问学生:你所熟悉的唐诗。通过创设文学情境,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和谐的教与学氛围中,完成对“三国至隋唐文学艺术领域成就”的概括。“思考03”的设计,目的在于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将本课与单元主题衔接起来,在落实素养培育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在这“科技成就”这一内容中,笔者突出强调“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重要地位的体现。通过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凸显“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选择题的训练,虽显简单,但笔者意图在于:对“科技成就”这一子目内容的小结,同时为第三单元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和第四单元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的讲述做铺垫。

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子目内容,笔者没有沿袭之前“列表整理”的做法,而是通过展示教材中“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和“问题探究”中的材料,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问题引领作为这一子目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设计问题:中华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知识;“媒介”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发展思维,认知层次得以提升。展示“路线图”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问题探究”中的材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本课在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整理后,以“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结语,提升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认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三、教学反思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学科素养的培育方面,以解决新情境下的历史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在五个学科素养的综合运用中,是以历史解释的形式来实现,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史料为依据,在“三国至隋唐”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完成对历史的解释,在解释中渗透家国情怀。在进行“史料实证”的培育过程中,“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的路径选择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路径的呈现以“史料”为本,“问题”为源,关注学生“史料”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在认识“史料”、理解“史料”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不断改进。


1 [1]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历史教学.2017(23).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