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

张涵雅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150080


摘要: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性,正是这种特点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能通过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看到古人通过对房屋的建造,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生活方式。许慎《说文解字》共收录“宀”部字76个,其中典型的“宀”部字从微观角度展现了“宀”部字的家文化、居住文化、宗法制度等相关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家文化;居住文化;宗法制度


1.从宀部看安土重迁官

“宀”,《说文解字》:“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宀”本身是象形字,就像是侧面角度下古代屋顶形状的直观描绘,所以大部分“宀”部的字都表示房屋的相关含义。在《说文》中,表示“居住的地点”含义的字,收录了很多,如“家、宅、室、宕、宋、穴”等。

1.1从建筑材料看安土重迁观

“穴”,《说文》:“室也。从宀,躳省声。”“穴”是一个象形字,“宀”部下面是个“八”字,代表尘土飞扬的形状,所以“穴”有“土室”的含义,大概相当于北方的窑洞。“宕”,《说文》:“过也。一曰洞屋。”古人在没有建造房屋之前,在自然山洞生活。人们在洞穴中储藏食物,养育子女,慢慢才在地面上开始建造房屋。“宋”,《说文》“居也。从宀从木。”。“宋”最开始是表示一个让人居住的木房子,也是“居住之地”的含义,最后才演变成朝代名称。从房屋的建筑材料来看,木头是不易搬动的建筑材料,古代没有现代的机械化生产,都靠人力建造,所以古人不能像部分游牧民族一样随意搬家。由此可见,古人们通过房屋的建造,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1.2从私有财产看安土重迁观念

“家”,《说文》:“居也。从宀,豭省声。”“豕”是猪的意思,古代有干栏式建筑,房屋建造得高于地面,下面的空间就可以利用起来养猪,猪圈为厕。这些家畜属于古人的私有财产。人们已经有了要把私有财产放在家中贮藏的观念。“容”,《说文》:“盛也,从宀、谷。”两山合处为谷,宽广适于容纳。“富”,《说文》:“备也。一曰厚也。”“备也”,就是完备,什么都不缺,形容富饶的生活。“实”、“宝”也有同样的含义,同样用它们指代“财富”。先民出于对私有财产安全性的考虑,更不会时常搬迁,房屋建筑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拴住了古代人民的脚步,让古人养成了定居的习惯。

2.定居给人带来的心理慰藉

2.1睡觉时的安全感

人们建造房屋,成立家室,房屋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提供睡觉的地方。“宿”,《说文》:“止也。从宀声。”是会意字,字形为外部是房子,里面是扫帚,有扫干净卧室就睡觉的含义。“寑、㝱”等都有相似“睡觉”的含义。人只有在感受到安全,心情放松的时候才能安眠,表示在古人心中也认为家是最让人放松的地方。

2.2居家带来的安宁感

除了睡觉含义,“宀”部汉字还有房屋给人带来的心理慰藉。比如“安”,《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从甲骨文看,“安”字是外面一座房子,里面一位少女,岁月静好。给人一种安宁放松的感觉。“字”,《说文》:“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表示“子”在房室中出生,所以“字”的本义就是“生孩子”。“安”、“字”二字从侧面也显示出了古代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人的体力优势逐渐显露,普遍去农田劳作或建功立业,而女子负责在家中相夫教子。“寍”,《说文》:“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人们饮食富足,自然内心安宁。有相似含义的“宀”部字还有“寍、定、宓、㝣、宐”,都有相安、和顺之意。

3.从宀部建看居住文化

“宭”,《说文》:“群居也。从宀君声。”表示群居的意思。上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人民少而禽兽多,人们从事捕猎和采集,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伤害和禽兽的侵扰,选择群居生活。这种描述在文化遗址的考察中得到了证实,比如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人们群居生活的痕迹。

“宀”部字也有表示房屋建筑特点的汉字。随着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房屋的建造也由小变大。比如“宏:屋深响也。从宀厷声。”。表示房屋空间面积大。空间越来越大。大家福祸共享,居住在一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寄”,《说文》:“託也。从宀奇声。”,和“寓、客”一样,都是寄居在别人家的含义,即客人。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也会留出客房,热情好客留下客人居住。

4.从宀部看宗法制度

4.1三纲五常的礼制

在建造房屋之后,简单的“宀”已经不能更具体的表示房屋的内部构造,于是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屋内布局的“宀”部字。比如“奥”,《说文》:“宛也。室之西南隅。”“宧,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分别表示室内的西南角和室内的北部。在屋子的四个角落中,西南角最为尊贵,“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就是说儿子不能占据室内最尊贵的位置。

“室”,《说文》:“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室”的本义是让人充实的空间,有一种封闭的引申意义,比如古人说“登堂入室”,堂在外,室在内,引申为称呼妻子为“妻室”等,称呼嫡妻之外的夫人为“偏房”。体现了古代三纲五常的文化,古人尤其注重礼制,万事都依礼而行,家族的房屋布局以及房屋分配也是如此。

4.2统治者的独特性

虽然同为居住的方,但统治者居住或生活的地方有专门的字来表示。“宣”,《说文》:“天子宣室也。从宀声。”就是说古代帝王临朝听政的大厅,是帝王发布命令的场所。“宫”,《说文》:“室也。从宀,躳省声。凡宫之属皆从宫。”,它的本义也是居住的地方,后来专指帝王的宫殿。帝王之尊要在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衣食住行的一切礼制都要高于他人。

4.3宗庙祭祀的重要性

“宗”,《说文》:“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是祖庙的意思,后引申为祖宗或是令人尊敬的人。“宔”,《说文》:“宗庙宔祏。从宀主声。”是古代宗庙藏神主的石函。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崇尚的是自然和鬼神。随着父系社会慢慢取代母系社会,出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同一族群的人共同祭祀一位祖先,这就产生了“祖宗”的概念。人们建立庙宇祠堂,供奉灵牌,希望祖先能保佑后代子孙事事顺遂。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手段。

4.4建筑下的执事者

“宦”,《说文》:“仕也。从宀从臣。”它的外面是宫室的轮廓,里面的臣表示奴隶,代表室内的奴隶,本义为帝王的奴仆。“宰”,《说文》:“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本义是奴隶,后来引申为帮统治者管理朝政的人。“守”,《说文》:“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是为统治者者执掌法度的人,都属于官僚阶层,他们标志着皇帝个人的转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体现。

“宂”,《说文》:“㪔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指社会中存在闲散人员的现象,不做田事,想不劳而获。《周书》:“宫中之宂食。”后用“宂职”形容闲散的官员。


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性,正是汉字的这一性质让我们在今天通过部首的含义和汉字的字形感受到古人的居住文化。而许慎《说文》开部首检字的先河,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对今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说文解字》中,“宀”部共76字,隐藏了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分析这些字,让我们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透过这些汉字了解到古人的生活特点和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尹黎云. 汉字字源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63.

[3]贺金松. 汉字文化解读[M].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张磊.《说文》“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16(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