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陈朝庭

浙江省温州市 泰顺县第三实验小学 浙江 温州 325500

摘要:在我国全面践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科学教育活动亟需转变思路,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向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多元能力,激活创新探索精神,提升自主学习意识。那么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特色,在科学课堂上开展了有趣又实用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分享生活中的科学案例,开展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无形中促进核心素养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 生活化教育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科教育要“提质增效”,这对于“教”与“学”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应用价值较强,强化高效率的教学活动,适宜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与总结,基于生活视角理解科学道理,激活科学思维,促进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也适应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寻找科学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契合点?本文分享几点笔者的教学经验:

一、生活化的导入,唤醒科学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历不足,尤其对一些科学现象的认知与理解不到位,这也是一些学生并不喜欢学习科学的原因。为了唤醒他们的科学兴趣,在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挥能动性,我们不妨多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科学实例,充实科学课堂,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并且感知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例如,学习《呼吸与健康生活》时,我提前准备了一段花样游泳的比赛视频,并向学生提问:“你们会游泳吗?谁知道游泳的时候应该怎样正确呼吸?”很快一些会游泳的学生就举手发言,介绍自己的游泳经验;随后我再继续追问:“这些花样游泳队员,他们平均在水下可以保持3分钟憋气,你能做到吗?”大家听到这个数字感到非常惊讶,纷纷摇头,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多只能坚持几十秒,有的学生说自己可以憋气1分钟,“那么为什么每个人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再加上层层递进的设问启发,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顺理成章地切入“呼吸”相关知识。

二、生活化的情境,探索科学规律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谨的、抽象的,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道理并把握科学规律,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创造生活化的场景,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感知生活中神奇的科学现象,大家学习的乐趣十足。例如,学习《水到哪里去了》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湿漉漉的衣服晒在太阳下,衣服变干了,水去哪里了呢?”“加湿器里加满水之后,喷出的雾能让室内保持湿润,但是还需要继续往加湿器里加水,为什么呢?”原本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关联科学知识之后,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随后,我们在课堂又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比如“用水写字”,引出“蒸发”的概念,那么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跑”掉?问题环环相扣,推动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生活化的实验,引领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往往在探索中生成,课堂上多做一些趣味实验,有利于启发学生从科学实验中发现科学现象,再探索科学原理,引领科学精神。例如,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提前准备了课堂小实验的材料,都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钢钉、铁片、泡沫、小木块、塑料等等,一样一样拿出来,让大家说一说这些物品的材质,然后猜想:“把它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老师在台上演示操作,学生在台下画表格、做记录,通过观察哪些东西沉到了水底、哪些东西浮在了表面,猜测影响“沉与浮”的条件有哪些?有的学生提到“重量大小影响沉浮”,有的学生提到“体积大小影响沉浮”,当大家争执不休时,我们再次动手操作,一块大泡沫和一块小泡沫放在水里,它们都浮在了表面;一根长长的塑料吸管和一根短短的钢钉同时放在水里,吸管浮在了表面,钢钉沉到了水底。答案一目了然,科学实验中形成了科学认知。

四、生活化的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在科学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运用科学知识去探索与分析,锻炼学以致用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学习《分类和回收利用》时,“垃圾分类”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焦点课题,小学生也很熟悉、很感兴趣。将学生按照家庭住址的距离分成几个调查小组,到自己居住的小区调查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大家统计了小区里都有哪些垃圾桶,了解居民对分类垃圾的处理情况,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了不同颜色垃圾桶的用途,并明确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以及可回收垃圾如何进行二次利用等等。最后,各小组整合调查与采访记录,出具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课上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了更强烈的科学探究意识,提高了学习与思考能力。

总之,科学知识包罗万象,妙趣横生。我国从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围绕科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教师要在尊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探寻科学教育与生活化实践的契合点,通过生活化的导入、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实验与生活化的活动,激起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欲望,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化知识积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群.问题意识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一代,2021,25(2):183.

[2]张奕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学周刊,2021,(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