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主题线索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复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3

核心素养视角下主题线索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 ------ 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复习为例

马 彪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1]由此可知,历史课程的课程设计至为重要和关键。对于一节复习课,如何摆脱“炒冷饭”,避免知识的堆集,甚至将其上成习题课,本文笔者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例,对主题线索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这一单元上承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下启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如何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中找到一条历史主线,拨开历史的迷雾,将本单元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对这一块的知识能有一个整体认知,并能上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笔者从政权分立与更迭、民族冲突与交融、历史合流与出口等三个方面针对这一单元进行了整合,下面笔者从合之由、合之法、合之思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

一:合之由------多点立足梳线索

(一)立足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不是割裂的,而且五位一体。每一节课,都应立足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由史实、史论“灌输”转向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教育,培养其终身发展的能力。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主题线索复习探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将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开拓学生思维,习得历史学习方法,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和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立足课标考情

考点

课程标准要求

年份

题型

分值

三国鼎立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20

2018

选择

选择

2

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020

2018

材料

选择

4

2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深圳三年中考考情

从表格中我可看出本单元相关考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已经考过的考点和题型、分值,对于在复习备考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2]《普通高中课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指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尽可能多让教科书成为‘学材’和‘学本’。”[3]不管在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应研读课标,吃透课标,根据课标来组织教学,进行设计课程。

(三)立足生本学情

复习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了新课的学习,具备一定基础的知识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合、提升,以形成自我历史认知的过程。《普通高中课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课程结构上,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学科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和社会需要因素。”[4]学情是三者的综合,只有把握住了学情,以生为本,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有的放矢,达到课程预期目标。针对七年级已上完新课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其所学,理清主题线索,这不仅对已学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还能升华其历史认知。

二:合之法------主题线索明逻辑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立足素养、课标、学情,我对本单元的复习课设计如下:

【悬念导入布疑】

如何使复习课提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本节课,

我以黄仁宇和钱穆两位史家论述,课前设问,这段时期“是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期“还是全盛前奏”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思索,进而能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线索厘清释惑】

  1. 政权分立与更迭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一个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但教材对于政权的更迭却是分散在不同的课文中,这不仅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而且难以让他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笔者将这一部分知识以主题线索整理出来。

1.绘制政权更迭图示

60ac62ea99ea1_html_21cb4d39ac2b9403.png

通过完成这一政权更迭示意图,不仅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有一个整体的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而且能使学生感知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

  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如果说绘制政权更迭示意图是对单元整体线索的把握,那么接下来就是对部分重点知识的细节落实和重点突破。首先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复习这部份内容时,需要将三国鼎立的相关战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做出一个整体的设计。

60ac62ea99ea1_html_e0eb7e607928d747.png60ac62ea99ea1_html_62056a4680904c48.png

官渡之战形势图 赤壁之战形势图

笔者通过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两图的阅读和两大战役相关知识的落实,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前期历史背景进行复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而且有利于引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知识。

60ac62ea99ea1_html_d2d9ee06114321f4.png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复习,笔者通过阅读地图,填写相关史实表格、研读文字材料、分析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势图、观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人口变化柱状图等,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1.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我通过这一时期的政局图来进行突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政局图的变化里笔者增加了隋朝的政局图,以此使同学们明晰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以此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有何特点”,以此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


60ac62ea99ea1_html_106952ac1a30b58e.png

60ac62ea99ea1_html_418cfcf58108118c.gif

60ac62ea99ea1_html_239a4e28dff964c2.png

  1. 民族冲突与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另一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为何会出现民族交融?笔者大致总结出大致有气候、战乱、杂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等因素。那么民族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呢?从本单元中,笔者归纳整理出几种方式:民族冲突(战争)、人口迁徙(民族杂居)、民族改革(汉化)。

  1. 民族冲突促交融

60ac62ea99ea1_html_57ae8696dd9645a5.png

淝水之战形势图

淝水之战的双方是汉族的东晋与氐族的前秦,通过这一战争,大大加速了南北方民族的交融。笔者通过对战争形势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1. 人口迁移促交融

60ac62ea99ea1_html_f6d11b591f7c3034.png60ac62ea99ea1_html_b8c5d4d62f3a857e.png

通过两幅人口迁徙示意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何会出现人口迁移?”为使学生回答更有方向性,所以提示学生从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两方面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1. 民族改革促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汉化,通过这些汉化措施促使北方的民族交融。

在复习课时,要特别注意纵向、横向的比较。比如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其与商鞅变法进行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有何异同之处?”通过这一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进而升华到改革的历史作用这一历史认知的高度。

如何辩证来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笔者通过两段材料来进行突破。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而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通过这两段材料的研读,训练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进而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


(三)历史合流与出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合流促使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属于历史合流的作用:社会环境、人民作用、科学技术、农业政策、自然条件等一系列合力,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鉴,所以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于我们今天又有何启示,进而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 繁荣的科技文化

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分裂,但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历史的合力下,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

  1. 民族交融的高峰

历史的合力,促使了民族交融达到高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民族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那么这对中华民族又有何意义呢?

60ac62ea99ea1_html_9a52cfd5b4e709f7.png

通过这两段材料的研读,以及两本书的介绍,可以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历史合流的出口------隋唐盛世。

【疑惑回扣成篇】

在本课的最后,再次回扣本课开始的设问,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底是“是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期“还是全盛前奏”?使得同学们进而升华历史认识,对于任何历史事件的判断,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全面地评价,所以这段时期的确是有“混乱和令人失望”,但它也是“全盛前奏”。

三:合之思-----教后勤思促成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6]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主题线索在七上第四单元复习中的应用,是一个探索。

笔者在单元复习中立足课标、学情、核心素养,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单元整合,构出主题线索。通过课前设问,引起悬念,激发思索;课后呼应,回扣悬念,形成整体框架。笔者对课标考点进行解读,指导学生落实,预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考点。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的完成,多样历史地图的选择、解读,丰富史料的选取研讨,进行深层次问题的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训练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节课的复习效果整体效果基本达到预期,但仍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课堂时间的把控仍不足。对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的时间安排仍需要再调整,比如“政权更迭有何特点”时,扩展过多,而造成时间占用过多,对于后面内容的突破有所影响。其次,学情把握还需加强。七年级学生刚刚上完新课,而且才刚刚接触历史,对于基础知识还不熟悉,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历史思维,所以对于问题的探究、线索的整合、课程的推进等存在一定的困难。再次,对于问题的如何增加深度、广度跟张度,如何使问题更具有冲击力,还需要进一步细究。最后,如何使复习课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共同推进的效果,这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注释】

[1][2][6]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 3、4、36页。

[3][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5页。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