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干预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干预途径研究

王义伟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学校体育是指以在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服务的。学校体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系统性特征,学校体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的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另外学校体育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一样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练习为媒介达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过程。以前由于体育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学校体育更倾向于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增强身体机能的外在教育,而忽视学生内在的“人格”修炼。本论文着重分析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对学校体育教育和管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生心理素质 干预途径

学校体育内容是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近年来,国内的教育学者提出来“人物并重,更重于人”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让学校体育走向教育的本源。培养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和任务,是属于育人的过程,所以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干预有其理论基础。但是对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培养的途径研究,目前没有引起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研究成果较少和不太深刻,本论文主要是对当前国内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干预的途径进行分析如下。

一、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通常来讲体育教学是指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里应该确定学生心理素质教学目标,选择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心理素质练习方法和手段,制定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措施。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明确学生心理素质教学目标,以往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身体练习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学培养目标。在心理素质教学目标确立后,可以对广大的体育教育者的教学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预期效果。在选择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练习的内容中,要依据学生的爱好和身心发展特征来选择好教学内容,以往教学内容只考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的训练项目,如训练负荷高练习难度大,只考虑学生身体机能适应规律,没有过多注重学生心理适应规律。为培养学生心理学习动机和心理适应能力要多选择适应学生年龄、性别和学生需要的项目内容,例如可以选择适合本民族体育活动或者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也可以选择新兴的体育活动内容,还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活动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兴趣。在制定教学的组织形式中,要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教学过程组织顺畅和易于实施通常都是以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素质能力应采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实施体育课程选课制度,选择教师制度,兴趣分组制度和体育能力分组制度等组织形式。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媒介,以学校校园为空间,以体育精神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学校的体育文化的种类多样易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主要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技能、体育文化等意识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锻炼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因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内容具有社会属性,所有成员都是参与的主体,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完善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体育社团就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有别于学校体育教学,练习的全过程没有教师干预,学生自己担任不同的组织角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体育范畴的个性解放。学生在社团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组织合作、自我评价和环境的适应等多种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的能力。

三、学校体育竞赛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学校的体育竞赛主要体现为“竞争和合作”性。竞争简单的理解是比较高低,它是要使个人和团队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合作是指个人与集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间互相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有一致目标、统一认识、互相信赖的特征。学校体育竞赛有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要求,是有学生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动机因素。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满足学生心理本能需要,在参与体育竞赛时超越自我挑战对手从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价值,体验的莫大的成功快乐。如果在比赛中获胜,成功可以成为学生“内部奖励”,对学生动机起到激发作用。合作是体育竞赛另一个主题,通过合作有了凝聚力是团队能够取得成功的至关作用。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就是战斗力”。经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动机和个体的满足感之间是存在一种循环关系,团队的凝聚力可以导致动机的获得,参与动机又可以导致满意感。所以说在体育竞赛中学生通过合作,可以促成学生心理满足感和信任感,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情境。所以说通过体育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竞争意识,信任和满足感这些能力和心境正是组成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

2.刘始云.体育锻炼对抑郁影响的研究综述.咸宁学院学报,2013,30(6)

3.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存锻炼干预实验[J].体育学刊,2011,8(4):32-34.

4.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人格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 12(3)

5.陈明坤.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功能探析[J].消费导刊,2010,

6.张小丽.体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2(4)

7.刘百合.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襄阳职业学院学报,2017,30(6)

8.李娜.学生心理素质与体育活动关系因素研究[J].体育学刊,2001,8(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