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幼小衔接的金钥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自我管理幼小衔接的金钥匙

张志娟

江苏省张家港市飞翔幼儿园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管理。自我管理就是自我管理、组织、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和自我反省。自我管理中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自我”,靠自己内在的积极性去管理,而不是靠外力靠外人去管理。一般意义上,对幼儿来说,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宜进行管理。

《纲要》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他们总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有些事情不必要去学,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做了。因此,更新观念,引导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认识幼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师除了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还必须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加强常规管理,发展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1、活动计划图文并貌,引导幼儿做好准备。

老师准备组织活动了,在听到老师示意小朋友回教室的铃鼓声时,总是有几名幼儿慢慢悠悠地走;在请幼儿准备活动所需的学习用具时,也有个别幼儿磨磨蹭蹭半天弄不好;书写时又忘记带铅笔和本子了…… 老师感到自己必须得时时刻刻关注幼儿,不停地要求幼儿这样做那样做,幼儿却充耳不闻,这些现象说明活动安排不明确,幼儿没有进入到下一个活动的意识,加上老师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幼儿的行为。

有序的生活常规,有利于幼儿提高对自我管理的心理适应能力;透明化的活动安排,有利于消除幼儿模糊的活动意识。期初,我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每天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引导幼儿用绘画、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将各个活动以图文并貌的方式制作出一天的活动计划表。每天又根据当天活动内容将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片方式贴在计划表上,提醒幼儿注意看,提前做好下一个活动的心理准备和用具的准备。当幼儿明确了活动安排和准备材料后,老师只需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等小小的提示,幼儿就能较快地做好活动前的准备了。长此以往,不仅养成了良好的班级常规,而且幼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2、商量讨论制定规则,培养幼儿自主意识。

当师生正投入于教学活动中时,一声“老师,我要小便”使活动戛然而止;在区域游戏中个别幼儿随意走动,大声讲话;有幼儿捡到铅笔、橡皮交到老师那儿,询问之下大家都说“不是我的”…… 这些说明幼儿缺乏规则意识和对物品的管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由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由他自己想。”

针对以上现象,我让幼儿讨论:“课间游戏时可以做些什么?”“区域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怎样保管和整理自己的物品?”经过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制定出了课间游戏的规则:先上厕所,然后喝水,再自主选择图书、下棋或自带的玩具等进行活动;定出了区域游戏的规则:在自己选择的区域玩,轻声说话,不影响别人等;讨论出保管和整理物品的要求:物品用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按大小高矮顺序摆放,检查是否收拾干净等。

幼儿在实行自主制定的规则前,我大声问道:“能不能做到?”“你棒不棒?”以此激发幼儿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老师还需适当的放手,尽量把执行和完成的自由交给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幼儿基本能遵照自己制定的规则来活动,幼儿体验到了自主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自我管理意识也增强了。

二、重视幼儿发展,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1、充分发挥评比功效,促使幼儿自我管理。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能力的欠缺,在活动中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鞋带松了不会系;天热出汗不知道脱衣擦汗;有障碍不会躲开……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此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是在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建立信心和自信的。怎样突显这种激励方式,让幼儿听得到、看得到,得到老师、同伴、家长的肯定呢?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个“上山夺红旗”的评比专栏,对幼儿的自理能力(爱劳动、讲卫生)和自我保护(爱运动、我健康)进行评比,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前两个月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每天都有幼儿往上爬一步,最先夺到红旗的幼儿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可以是铅笔、橡皮、小本子或其它小玩意儿。这对幼儿的吸引很大,以致于竞争很激烈。后两个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小组比赛里就需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互相监督,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最终夺得红旗。这又将幼儿间的竞争提升到了团结合作的高度,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评比栏”使幼儿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的及时检查与评价让幼儿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肯定,让幼儿感受到自我管理的愉快和成功,充分调动了幼儿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2、教给幼儿交往技能,增强幼儿管理自信。

“老师,他又打人了!”一问之下,他先打我,我再打他,似乎很有理;“老师,他抢书,书是我先拿到的!” 像这样的事每天老师不知要处理好多。

幼儿到了大班,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严重,表现在和同伴不能友好相处,不管大事小事都爱告状,自我管理无从谈起。有些幼儿的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说教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发现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比较明显。于是,我常将孩子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定期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如:自己想玩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办?游戏材料不够该怎么玩?同伴生病了该怎么做?如何提醒同伴注意安全?不小心撞到同伴该怎么说?……幼儿积极发言,说同伴间要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分享、相互原谅、相互合作……老师还应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能,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幼儿有了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合作的意识,有了和同伴共同分享的快乐,有了和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自然而然就增强了幼儿自我管理的自信心。

3、充分发挥“领导”意识,体会自我管理乐趣。

为了让幼儿体验管理的成功和乐趣,鼓励激发幼儿更好的学会自我管理。我们还设立了“值日生”、“小老师”、“管理员”、“安全员”等角色,分别负责协助老师管理不同的范围,如“值日生”为小组成员提供生活上的 服务;“小老师”协助管理学习的习惯;“管理员”负责收拾整理图书和游戏材料;“安全员”协助管理户外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等。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把权力交到幼儿手中。幼儿在管理他人时也会在无形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知道先要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的道理。同时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表扬,促使他们信心大增,产生较高的积极性,每天都争着来当这些小角色。老师也在不必要的管理中体会到了成功。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相关学科内容的教授,教师更应重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衔接。管理的目的是“育人”,是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人。同时,《纲要》也告诉我们: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内在需要得到了满足;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还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