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即课程 语文即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0
/ 2

教师即课程 语文即生活

庾红红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仓颉九年制学校,陕西 洛南 726100

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作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因此语文学习也是母语的必须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这些个体生命是要融入社会的个体,我们语文老师是根的事业,给孩子从小播种真善美、播种积极、努力、向上、温馨、幸福、和谐的画面;教会他们如何说话、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生活。

多年的语文教学,一路的摸爬滚打对从教的语文学科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想法,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注重专业成长,提升语文素养。

正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什么?每一篇教材我们要给学生传递什么,渗透什么方向很重要。

山西运城周灵梅老师执教的《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这是教材的内容。古诗教学应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1)创作背景(2)分析与理解(3)欣赏与体验(4)朗读与背诵。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体现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对文本的二次开发,照本宣科的教教材就是一种低效语文。

古诗《乞巧》是这样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周老师上课由近期的清明节人们踏青、扫墓、祭拜故人,到出示古人清明节、上巳节等图片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节日需要仪式(渗透“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魂的体现,教育学生沿着古人的足迹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2、在学生明白了七夕的意义在于乞巧:女孩祈盼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是教材的内容。而周老师深挖教材拓展到女孩子、男孩子的教育。

她出示《可爱的女孩》(甜美、清脆、婉转、悠扬)

活泼如羔羊

忙碌如蜜蜂

谦逊如紫罗兰

可爱如玫瑰初放

人们喜欢的小女孩

应该是这样。

聪明如宝石

纯洁如珍珠

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小女孩。

我四处飞翔、四处寻找

我心中的天籁

因为这样的女该

才是我的珍爱。

她又出示《我们想要的男孩》(浑厚、坚定、霸气)

男孩——

诚实坦白朴素实在,

对待父母体贴周到。

对待手足融洽和睦,

热爱劳动值得信赖。

尊敬老人心地善良,

爱护小孩心态阳光。

从不耍滑也不偷懒,

有了错误诚恳改过。


这样的男孩是我们的依赖,

寄托了我们未来的期待。

治国安邦天下兴亡,

我们喜欢这样的男孩。

周老师用这两首小诗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应该做怎样的女孩,怎样的男孩。在这样和谐、温馨的课堂中给予了下一代深深地厚望。此景此情学生将终身难忘,这样的思想将引领孩子们的一生。

3、最后周老师推荐给学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诗歌《迢迢牵牛星》。

是啊,教育是什么?老师是什么?我们将世界带给孩子,我们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广。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气象万千、气吞山河,因为教育是个体生命的绽放,而我们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因此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教材进行思考与二次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即课程。

二、在言语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教育是影响,而不是雕塑。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言语活动中生长出来的。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积累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和前提,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积累,运用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意和无意的积累大量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

语文教学内容“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如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就围绕课题一个“天游峰”,一个“扫路人”设计问题:1、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2、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针对第一个问题“天游峰的高、险”学生读了自然能感受到,而当出示天游峰图片时难道就让学生仅仅讲出来“天游峰真高啊!”, “天游峰的景色真美啊!”,就如同“长江真长啊!”;“黄河真黄啊!”诸如此类等等苍白的评价吗?此时我们不妨追问你想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图片?学生顿时脑洞大开“高耸入云、直插云霄、高不可攀、耸入云霄、腾云驾雾、古木参天、诗情画意、人间仙境……”。想象一下你此时就站在天游峰的制高点俯视周围的群山我们会想起杜甫的诗句(学生回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会想到名言(学生回答)——“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是啊!学生的语感就是这样生长起来的,所以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从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去感受这样一位自强不息、自信、开朗、豁达的老人。是啊,如此艰辛的劳动,老人却说“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把工作当生活,干一行爱一行,热爱生活的老人跃然纸上。做一个像老人一样有情怀、有情调、有情趣的人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

教师的角色就是红娘,让学生和文本牵手恋爱,不要在两者之间指手画脚。学生牵手恋爱的过程才能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亲身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成长,唯有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升。所以语文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言语活动中生长起来的。

三、语用能力与生活相结合。

1、用情感染,传递人文情怀

语文老师首先是生活中的人,课堂中将自己融入文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还原生活一个本来的面目。萧红《呼兰河传》中《我和祖父的园子》在祖父的呵护下萧红渡过了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所以祖父的园子里玉米是自由的、蝴蝶是自由的……看到这篇文章的我们此时也是自由的、兴奋的,我们可以同萧红一起开怀大笑。而今祖父早已离“我”远去、去往天堂,所以作者萧红说:“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是啊,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许多人,而今都已忘却,唯有祖父带给了萧红一段美好的童年、一段美好的人生,此时我们同萧红也一起潸然泪下。萧红的生活有过对祖父的思念、有过快乐、有过伤心而今依然热爱着生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着热爱生活”这就是我们要给学生传递的人为情怀。所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就是有情怀、有情调、有情趣的生活中的人。

2、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更要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课堂中习得的语用能力运用到生活中。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狼和小羊》,个别老师上课让学生练习朗读(小羊的温顺、有礼貌;狼的贪婪、凶狠、无理)有用吗?狼和小羊争辩的结局是什么?(无理者吃人,有理者被吃)所以得给孩子渗透与谁可争辩,与谁不可争辩,遇到像狼一样的人你得赶紧跑啊!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而如何争辩(小羊: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此时教什么?欲辩解、先有礼;先否定,后说理。这是生活中语言的技巧,这是语文的工具性。如此一来才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即生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既然选择了语文就让我们做一个“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的语文人吧,沿着先辈的足迹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