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课程

李卫东

天津商业大学

摘要:实现体育教学精准的教育供给,教学中明确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做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形成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实现体育教学精准的有效供给。基于此,以下对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课程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引言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注重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开展教学改革,以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人文素质是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素养。它一般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必要因素。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一、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学生们不仅要面对考试,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法,让学生知道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消除“应试教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以外的知识,努力拓展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已经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一些老师也在努力尝试转变教学模式,但依然有很多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学校在体育素质教育方面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令很多老师不知从何下手。大学体育课堂纪律要求较低,再加上操场面积较大,这些都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体育课相对自由,多数体育老师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去做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素质教育的开展难度。

(二)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在目前,体育课的形式大多是以机械的教学为主,课堂基本是在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的形势下进行的。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促进学生体育的学习。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教学评价要在理论上达到多元化和综合化,评价理论和方法要多样性。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但目前来看,大部分老师仍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并没有把评价的作用利用起来。

(三)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体育老师不重视素质教育,未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高校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体育教学要求来制定合适的方案。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老师应把体育课堂交给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同时尊重他们的想法,使之实现个性化发展。另外,现实中老师很少带领学生参加有趣的体育活动,这不仅会导致课堂活动枯燥,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

(一)更新理念,合理定位,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综合性大学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和育人理念,深刻认识体育学科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及提升高校整体实力、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意义。校方、院系、师生层层主体要积极改进观念,正视体育学科的地位,适当予以资源倾斜,将体育学科建设纳入到高校发展计划中,以独立完整的学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总体而言,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仍然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有必要合理评估体育院系在高校中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地位,正确定位院系和学科,进而制定符合本校现实情况的学科发展战略。体育学科不能短时间“拔苗助长”冲向一流,也不能长时期“拖泥带水”效果平平。在资源投入和利用上应注重“精准发力”,避免走盲目扩大院系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老路,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基础上提高体育学科质量,转向内涵式发展。

(二)增加团体运动教学

体育运动项目有很多,而且其中有较多运动需要团队配合完成,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力,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团体运动项目,比如足球、排球、篮球等,增加大学生在团队中表现的机会。在这些团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能力的突出并不能让运动更好的完成,这是需要整个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共同配合完成的。整个团体运动在比赛中要想得到较好的成绩,除了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外,还需要相互之间信任,彼此配合,这就需要大学生有牺牲精神。通过团体运动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参与团体运动时,就会更加注重团队间的配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非常重要。从人性关怀的角度看,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就是大团体中的一个小个体,在团队中需要懂得合作,这样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与同事相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三)注重科研,强化育人,构建高质量学术队伍

体育学科建设需要理论扎实、研究出色、团结合作、砥砺创新的学术队伍作为人才支撑。以人才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后备力量培养是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任务。各高校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通过举办讲座会议、聘请兼职教授、引进青年人才等各种方式集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导教师申报课题、承接项目,进行学科建设;切实做好教师的再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攻读博士、访问学者、自主申报项目、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再进修,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和成长,力求争创一流的拔尖后备人才。建立完善适度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成体育学科科研基地与高端智库,推动学科水平提高。

(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部分体育老师忽视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惯用老一套教学方式,这导致学生很难对体育课提起兴趣。创新教育模式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新内容,使体育教学实现多元化发展,此外,重视每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高校要切实做好改革并落实到每一级,认真监督履行,促进学生个性化及多元化发展。

(五)强化体育安全教育工作

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其它科目,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肢体动作和运动锻炼,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运动起来,运动幅度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隐患,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安全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安全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锻炼,制定不同的方法,创建安全课堂,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一定的体育技能同时,保证学生安全,这也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体育教师应提升自我教学技能水平,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运动和医学知识,处理课堂可能出现的紧急事故,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平稳安全发展。

结束语

在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和革新不断的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去认识大学体育,反思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方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洋,靳甜甜.对综合性院校体育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究——以湖北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2019,40(03):101-102.

[2]轧学超,刘晋芳.我国大学体育教材优化探微[J].长江丛刊,2018(20):225.

[3]谌凯.综合性高校体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体育风尚,2017(09):91-92.

[4]唐绪明.综合性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