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3
/ 2

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段莉萍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天有实验学校 677000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也是教师进行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有人形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缺乏读图能力,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难,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会降低。本文笔者以《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为例,首先分析了读图能力的概念,其次阐述了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教学的意义,最后探讨了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也是政史地三科中最难的一科,地理许多知识仅仅依靠文字描述是很难叙述清楚的,比如洋流,如果依靠文字描述,学生就会感到一头雾水。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就需要借助地图这一工具。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也能够结合地图对地理问题展开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容易被外部的事物所诱惑,学习的自制力和持续力都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十分重要。而形形色色的地图能够给学生美的享受,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地图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比较强,学习地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当中来。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地理知识的最大特点就是杂、乱、多,有的知识点还比较抽象,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地理基础知识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通过地图,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直观化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亚洲的国家分布,亚洲的国家十分多,而且犬牙交错,中亚的一些国家名字还比较相近容易混淆,通过地图可以直观地显示他们之间的各自位置,还能够从整体出发,记忆这些国家的相对位置。此外,通过多次阅读地图以及画图等形式,可以有效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3、有助于提升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采取灌输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依靠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建构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创新意识和探究思维也受到严重的束缚。通过读图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根据地图开展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地图进行探究、想象和创新等等,学生通过地理符号进行观察、分析和想象,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思考和把握地理知识,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图文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地理语言在图上的一种特殊表达。在地理核心素养当中,区域认知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乏这一能力,导致学生就不能从区域的角度来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通过地图与文字的结合,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日常教学当中就培养学生勤看地图的习惯。教师在地图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地理问题与地理图表之间的关系,使学具备自主建构各种地理知识模型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一课时,这一节课就涉及了许多地域知识,地理信息比较庞杂,涉及到的图也十分多。首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区域地理的概念,我带领学生一起总结不同的地域类型,比如从自然区域地理的角度出发,可以用热带、长江三角洲来举例;从经济区域地理的角度出发,可以用鲁尔工业区和东京经济区等来举例;从行政区域来看,有内蒙古自治区、莱茵省等。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中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分界线,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还让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却别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学生对四大区域地理的人文情况、自然景色、水文交通等有了更好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地理空间思维。

2、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图表

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就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到了新世纪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快,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全面的影响,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能够融合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此外,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搜索到更多的教学信息与课程资源,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地理教材中虽然涉及了一些图表,但是对于庞杂的地理知识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地理教材中的图表是静止的、单一的,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地图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元以及动态化。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不同地区同类型的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差别。

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整体地图,并且用绿色得到线条来勾勒出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秦岭淮河一线,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这条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却缺乏有效的思考,因此,我就询问学生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说出了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1月份0度等温线、等等,根据学生所说的这些内容分别展示相应的地理图表,并且用形象直观的地理符号来标注,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在涉及到南北方降水的差异时,我在互联网上搜集了从1998年到现在二十多年南北方降水量的变化,并且通过折线图和柱状图分别来展现,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也使学生的地理知识更加牢固。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能力

很多学生是只是喜欢地图当中的色彩,但是并没有真正具备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图指导,让学生通过读图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通常一幅地图的主题、图例都十分重要,但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学生需要按照固定的读图步骤,注重地图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地获取地理信息,在考试当中也能够有好的发挥。地图当中的一些细节,可能就蕴含着一些十分重要的地理信息,甚至是我们答题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习惯,这就需要长久的读图训练。

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一课时,首先我给学生设定了几个教学目标:(1)仔细观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运用地理术语来说出青藏和西北的位置,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2)阅读地形图、气候图、区域图等来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原因。(3)自主搜集资料,来寻找一些关于青藏和西北地区的地图,并结合地图自主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分享给大家这一探究过程。在阅读西藏地区的区域地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第一步,要了解这是一幅什么类型的地图;第二步,读图例和标记,了解图中符号所对应的事物,比如丘陵和平原的符号。第三步,了解地图中的横轴和纵轴代表着什么(4)用简练的地理语言来概括地图中所表示的地理信息。

总而言之,地图是地理教学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不仅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也是当下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迫切要求。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大胆探索、努力探究,在实践中寻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从而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娟. 初中生地理学习中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王金利.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J].学周刊,2014(05):154.

[3]庄沁湧.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5(33):192

[4]朱凤霞.初中地理读图能力的训练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