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塑造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0
/ 2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塑造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易立新

江西省永修县艾城中学 330321

摘要:正确的历史观是学生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方面,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即培养学生用客观而辩证的观点看待、分析历史事件,它是推动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正确历史观的必要性,并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历史观淡薄的问题,探寻合理科学的教学法转让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领他们走入历史,积极探讨历史,体悟历史,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观;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学生历史观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综合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素养。历史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以正确的方向为导引,使学生以清醒地头脑看待历史,引导他们追溯历史源头,自主探究历史本质,塑造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1. 学生自身的历史观淡薄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初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有不少学生对历史的知之甚少,没有系统学习历史前,对历史的了解停留在电视剧或电影。但一些影视资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能客观地反映历史真相。还有部分学生受到应试观影响,对待该门课程,只是应付考试过关,从没有认真深入探究过历史知识,他们甚至认为历史成为过去,那么对现在用处不大,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认识,同时也是缺乏历史观和历史意识的表现。


  1. 教师缺乏培养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中学生思想活跃,具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历史不但能够拓展他们的视野,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辩证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部分中学历史教师本身的历史观就较为薄弱,也就从思想上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同时,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也难以引导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这些教师虽然能够按步就班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如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认真教授,考前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并强调历史知识的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不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习惯于机械的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知识,而不能对历史事件及人物有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对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也就无从谈起。


  1.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历史观


  1. 注重辩证思维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中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于过于复杂的历史内容,不要在课上涉及过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不应急功近利灌输太多的历史知识。以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消化,而是应遵从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学生奠定正确价值观的良好基础。中学生思想活跃,但易走上极端,且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即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从正反面来看,不能主观地进行评定。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批判观,而不能一刀切,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通过多个角度去理解事件,从而避免片面对待问题,形成较为客观的学习意识,自觉地抵制不正确的思想观点,逐渐的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例如:以“南京大屠杀”一课为例,在教授该课时,笔者认为这段令人愤慨屈辱的历史,教师首先不能带上太浓郁的个人主观色彩,否则会影响影响到学生的不良情绪。因此,要注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他避免形成较极端的思想,让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把仇恨全部漫延着到所有日本人身上。通过这段残酷的史实,让学生清楚地懂得国家落后,就要受到外侵欺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避免悲剧的重现,从而使他们的个人境界得到升华。作为历史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历史虽已有成往昔,但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当下和未来,对于历史学习,其目的不在于沉缅和仇恨,而是能从中受到启示,吸取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历史事件让学生懂得祖国需要他们,深刻领悟“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增强自身的时代使命感,从而肩负起祖国的殷切厚望。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促使他们思想成熟起来,避免产生愤世嫉俗的不良情绪,培养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1. 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观

我国历史渊源长流,也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缩影,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人类对历史的评判形成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与历史观相融合的教学法,并注重问题的设定符合学生心理规律以及学习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然后通过引导方式,不断地启发学生进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历史认识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例如:以“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为例,笔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大家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如何看待?”随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参考历史文献,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价春秋时期的战争。如《孟子·尽心下》的“春秋无义战。”;《文物春秋战国史》的“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以及《史记·齐太公世家》的“齐桓公救燕……”。学生借鉴这些素材探寻关键信息,并结合教材,进行共同探讨,最终学生学习了史学家因时代、身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判,此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全面而辩证的思维模式,能够较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对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注重自我观念的表达,促进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认识、剖析及探究历史事件的方法,可以让他们自行采撷相关素材,并学会归纳、概括人物和历史事件及其特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协作探讨历史问题,敢于表达自我观念及见解,然后由教师深入解读,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例如:以“宁为站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为例,该课题目是以无数战士浴血奋战时呐喊的口号命名的,这豪言壮语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而沉重的卢沟桥和南京大屠杀事件,会带给学生诸多感慨和体会。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开展以“写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封信”为主题,要求学生以该事件中的抗日将领、遇难者、幸存者、爱国学生、妇女儿童等多重身份为视角,叙述自己的曾经的可能的经历或是所见所闻,从而将理性思考升华为更深层次的历史情感,将历史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能够形成客观的历史观。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发展,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历史观的培养。然而,这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与优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传授辩证看待历史的科学方法,注重学生历史情感及自我观念的表达,进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历史观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杨英. 浅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 (19)

[2]陈家旭. 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J]. 魅力中国, 20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