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的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探索和创新 课外阅读的教学模式

蔡学梅

盐城市 盐都区实验初中 摘要:依据课堂中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语文阅读课分为以下三种课型。教师为学生讲授某经典作品时,常常会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即读前指导、交流赏析以及成果展示。语文阅读课的三种课型也是由此得出的,这三课型可体现一篇文章及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因此可以将读前指导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这三种课型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一、读前指导课

1.了解大概内容,形成初步印象

在拿到一本没有接触过的书时,常常会产生以下疑问,书是由谁所所写?为什么这样为书命名?其中的内容又是怎样的呢?导读课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问,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留下初步的印象,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1]首先从预读开始, 观察书的封面,引导学生从封面上获得一些信息,由此来猜一猜故事大概会写什么。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书名的特点,借助封面和内容简介,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起后,会迅速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在此过程中,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思考动机,而非被动让作者牵着走,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书的大体风格与内容概要,建立读整本书的概念。

2.选读精彩部分,体验阅读乐趣

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课堂种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书本种的内容产生兴趣,生出深入阅读的欲望,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教学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根据这本书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一起阅读,体验阅读乐趣。首先来看人物形象。再看作品语言。然后看细节描写。

3.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

平时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习得方法,课外阅读在某种角度来说是在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合理的运用种种阅读方法。如怎样准确把握朗读与默读的效果,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选则合适方法来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完成对阅读内容情节的梳理,在脑海中勾勒出书本中提及的人物形象,以及完成对经典、有趣的内容适当的摘抄、作批注、写体会等。可是,这些阅读方法与技能并不是一经传授,学生马上就能熟练运用的。而且,不同的书籍,对阅读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阅读导读课上加以强调,加以点拨。

如《草房子》导读,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可以对学生进行下列指导:让学生先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着重把握文章中的细节部分。[2]细致阅读完成后,组织学生再次对文章进行阅读,本次阅读与第一遍的细致阅读不同,是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跳跃式阅读,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完成第二次阅读,教师课题提前对问题进行设置,提出多个方向的问题来让学生完成,如你认为桑桑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呢?在文章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段落来证明你找出优点的准确性。你怎么看待秃鹤、细马、杜小康、纸月这四个小朋友呢?你想要与谁交朋友呢?在文中画出你想要与他交朋友的原因。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哪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文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有怎样的表现呢?问题牵引式阅读,目的性较强,有利于阅读方法的落实。

二、交流赏析课

读中交流赏析课是在学生完成一段时间的阅读开展的交流课堂,学生在读中交流课中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可以对自己这段时间内阅读的内容进行分享,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之处进行询问,与同学进行分析交流,共同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生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乐趣,使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到下一轮的课外阅读活动当中去。[3]

1.课堂结构

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回顾,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书本中精彩的部分对学生阅读进行深入指导→对这一阅读过程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阅读[4]

2.具体操作说明

(1)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回顾,分享自己的收获

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与学生对书本中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掌握故事梗概,明晰作者叙事脉络;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论是字词方面或是对文章内容心存疑问之处都可以提出,对学生提出的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解决,略为复杂一些的问题,教师仍可以让学生先对其进行讨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可以从旁协助进行点拨,助力学生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重点阅读,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问题作深入理解,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大致得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前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工作,提高课堂答疑与指导的效果。

(3)选择书本中精彩的部分对学生阅读进行深入指导

继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质疑问难后,教师需要精选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内涵到表达方式进行评论,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

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为后面的成果展示课做准备。

三、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时对学生近期阅读成果的一个展示,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阅读任务。成果展示课程依据展示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两种。静态展示即是将学生阅读过程中记录的读书笔记、绘制的手抄报、设计的精美书签等物品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展示,该展示以小组或者班级来进行,教师可给予作品能够进行展览的学生一些奖励,如证书等,激励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1.课堂结构

构建适合展示阅读成果的情境→针对展示的成果进行沟通交流→对展示的成果与过程进行立体点评

2.具体操作说明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存有较大的区别,所以不同阶段的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课程结构方面存有细微的差别,但课程的大体流程是类似的:

(1)构建适合展示阅读成果的情境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主动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针对展示的成果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展示方式,如组织中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对抗赛,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鼓励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思考,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除此之外,条件允许时还可请家长及小助手合作主持,让每一次展示都更丰富。

(3)对展示的成果与过程进行立体点评

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多方面的立体点评,对表现较好的同学予以一定的嘉奖,奖品可以是新的课外阅读书籍也可以是奖状等物品,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阅读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与该阶段课外阅读内容相关活动,以此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四、阅读辩论课

不同的学生即使读了同一本书,也会产生不同想法与观点,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不通的观点进行辩论,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颜琳.“引子课文”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46.

[2] 张秀容.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草房子》整本书阅读为例[J].华夏教师,2019(09):69-70.

[3] 吴霞. 小学语文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4] 黄剑峰.推进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8(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