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我国学校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初探

王义丹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陕西 西安, 710075


摘 要: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在威胁到青少年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对青少年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发生多起重大灾害和公共事件,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是一种心理的潜在危机或者现实危机,需要长期关注。本文分析了影像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因素,阐述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并对学校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危机意识

心理危机是个体遇到困难情景,而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个体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我们将这种暂时性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叫做心理危机。1 作为身心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的青少年,也面临着许多心理危机。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因素

按照危机的来源,把心理危机的成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

从内部看,人的成长由一个个连续的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身心任务。如果该阶段的行为和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足以应对新的环境,那么此时他的行为和情绪可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青少年学生,会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需要承担新的角色、情感需求的满足等等,当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解决在这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时,同时又缺乏经验,心理危机便会自然而来。

从外部看,外部遭遇是心理危机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青少年身心的刺激和影响。各国不少研究显示, 儿童和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亚美尼亚发生地震一年半后, R.S.Pynoos( 1994) 等报告的显示,231名8-16 岁青少年PTSD 发生率为69% ;Haden, Scarpa& Jones( 2007)的研究表明震后2-9个月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6. 5% -51. 0%, 一年后的发生率约为16.5%;我国唐山大地震30年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也表明: 震后30年的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一般儿童。2另一方面,车祸、火灾、犯罪、暴力事件、家庭变故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这些遭遇中给他们带来的恐慌、害怕、无助、痛苦都会成为日后心理危机的潜在因素。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我国针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与实践与国外及港台地区相比有较大距离,尤其在心理危机干预的立法和干预方案的建立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然而遗憾的是, 在国家应急预案体系中没有对心理危机干预进行立法或规章制度上的指导与约束,各地心理援助机构在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时缺乏提供心理援助的组织和管理上的经验,公共危机事件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自行组织和实施的状态。

2008年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心理危机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有了飞跃式的进展。关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研究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 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拓展。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到很大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热情可嘉,专业不够。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相对滞后,这方面的专家缺乏,许多心理救援志愿者无从得到专业、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训练。

缺乏完整的过程。不少心怀爱心的志愿者纷纷前往灾区,的确令人感动。同时,由于缺乏组织,就会出现“走马灯”现象,纷纷扒开灾民的“伤口”,一看究竟,结果原本能够顺利愈合的创伤,无法有效愈合。如果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不完整,容易造成二级乃至多重伤害。有一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短短一个多礼拜,竟然有6批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探望过他。把灾民当“病人”。如果把灾民当病人看,觉得他们需要“治疗”和“拯救”,可能会引起灾民的防卫情绪。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中,一度反映出心理救援工作的无序状态。如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给心理救援工作会

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对我国学校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是做好事前和事后的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

1.关注学生心理情况,防止学生过激行为;

2.增进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重建信心,提高自我认同。

3.提供必要医疗帮助。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主要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

1. 建立预警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发生恶性事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首先,班主任是直接负责人,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态。①做好师生沟通工作,与多交流,及时谈话和引导,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学校;②同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利用好家长这个纽带。③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使班级有一个活跃轻松的氛围,发挥“玩伴”(学生之间)对心理危机的缓解作用。

其次,配备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是心理危机干预警中骨干力量,学校里必须有一个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可以:①通过开发一套系统的课程,以授课方式让学生身心压力得到释放,学习心理常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发挥个体解决心理危机的内动力;②建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向学生免费开放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找到倾诉和求助对象,并建立心理档案,做好心理动态跟踪;③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作用,通过热线电话、校园网,同时加入到QQ群、微信群、贴吧、论坛等学生活跃的平台,增进交流。

最后,预警工作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任务繁琐,因此全体教职员师生工都应当是预警人员。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和心理教师给全校师生做培训讲座,加强心理教育、危机教育,提高危机意识,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英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和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4.

[2] 宋振韶.科学理性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 政工研究动态,2008(12):13.

[3] 郑增仪.学校安全工作实用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0.


1卡普兰(G·Caplan).美国心理学家,1954.

2张英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和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