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魏娟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高级中学 437300

【设计理念】

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转折点,地位重、线索多、知识密,课时紧。基于此,本课以“奋斗”立意,整合五四运动:新的革命觉醒、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文化;中共成立:新的革命政党、新的革命前途;国民革命:新的革命联合、新的革命历练,突破“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核心概念。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为依托,书写历史感悟,实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功能,完成家国情怀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为依托,以问题设计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策略,始终贯穿着历史感性共鸣和理性思考,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渲染与导入(2分钟)

课前渲染音乐《骄傲的少年》配合70周年阅兵和中国近代史影像。

师生共同回顾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导入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5fd8516613744_html_58f1f8bc7984a50.png

设计意图:渗透时空观念,检查预习情况,完成1919—1927时空坐标轴,要求简洁准确的说出史实。整体把握本课的诸多史实,初步感知史实间的历史逻辑。

三、独立思考、快速抢答。(3分钟)

5fd8516613744_html_35466fa0dc660d96.png5fd8516613744_html_3c8d4e55c0e7d9d6.png

设计意图:渗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抢答的方式,提取信息,作出判断,说明理由。检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落实历史的细节知识。

四、深度探究(教学时间:23分钟)

探究一:五四风雷之于中国革命之“新”


5fd8516613744_html_4f3ea93fbac16323.png

环节一、请学生介绍五四当天的情况。

环节二、提问:如果你是1919年的学生,这场运动你参不参加?

环节三、追问:今天香港学生暴动,你参不参加?

设计意图:渗透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两个对比强烈的低门槛的设问,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以学生辩论的形式,和师生追问的形式,对学生形成爱国和理性思考的价值引导,深层次的帮助学生完成对五四相关史实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突破教学目标: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新”影响:新的革命觉醒、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文化。


5fd8516613744_html_61e7c7a97961d6f5.png

教师小结:今天香港学生的暴力行为,是打着爱香港之名,行分裂国家之实。而百年前的中国,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属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行为,因此能激起了我们更广泛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探究二 中共成立之于中国革命之“新”

5fd8516613744_html_4c35496c57c17d17.png

教师提问:根据表格指出,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前途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革命前途,中共做了哪些努力。

设计意图:渗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小组展示、小组释疑的形式,分析中共早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变化,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中共不断成长自我突破,探索革命道理的精神。并突破教学目标4,中共的成立对中国革命有何深远的影响:新的革命政党、新的革命前途。

探究三 国民革命之于中国革命之“新”

环节一、1924年国共合作,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下面通过一个微课,具体了解一下国民大革命的基本情况。

环节二、教师提问:结合刚刚微课,请这边小组为我们概括一下国民大革命之于中国革命又有哪些新影响呢?(壮大共产党队伍,扩大党的影响,经历了革命的洗礼)

5fd8516613744_html_fee089df9ab2efda.png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渗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国民大革命》(概念、准备、高潮、结果),解读表格和材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突破教学目标5:国民大革命有哪些历史作用?新的革命联合、新的革命历练。

教师过渡:正所谓历史照亮未来,征途未有穷期。请每个小组用一、两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结合历史你的历史感悟。

五、历史照亮未来,征途未有穷期(教学时间:10分钟)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可以从今天学习的这段历史中汲取怎样的精神财富呢?(用一、两个关键词写下你的历史感悟,并结合所学史实来解释说明关键词。不超过200字。)

5fd8516613744_html_793b3207dc02d808.png

设计意图:渗透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提炼关键词,书写历史感悟的方式,让学生再次走进历史,初步形成史论结合的历史叙述能力,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情感认同,鼓励学生在新时代,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突破教学目标6,呼应课程立意。

5fd8516613744_html_4bbde4f51cac47ac.png

【教学反思】

受制于本课的教学容量,本设计完成的条件是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课中积极的思考,深度参与,勇于表达。本设计的优点在于:贯穿于课堂始终的,自然且强烈的历史代入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