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国内外研究述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产出导向法”国内外研究述评

董岩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理论,其研究团队在国内高校进行了大量教学实践,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近年来颇受外语界学者关注,并在国外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研究综述

从2008年到2018年,“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下文简称POA)理论体系大致经历了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再修订期五个发展阶段,在理论-实践-诠释多轮循环互动的基础上日臻完善。

  1. 国内研究述评

经过十余载的努力,文秋芳教授主导的POA研究团队在国内高校进行了大量教学实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也屡次在教学研讨会和研修班上推介,这一教学方法受到外语界专家和教师们的热切关注,一些教师尝试在课堂上使用。 根据POA理念编写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已在全国多所高校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但整体而言,学术界对其研究尚未大规模展开,也尚未在教学实践中大规模应用。在中国知网,以“篇名”、“产出导向法”、“POA”、“英语”、“模糊匹配”为条件,截止目前,共检索出文献158条,其中11条为硕博论文,其余为期刊论文,且时间集中在近四年。

1.1 POA理论创建团队的研究概述

POA理论创建团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成果丰硕,是POA国内研究的风向标。主创建人文秋芳教授从2008年到2018年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共发表9篇论文,代表POA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再修订期。团队其他成员在国内多所大学进行了多轮教学实践,并在权威期刊发表数篇相关论文,从不同视角研究POA理论及其实践应用问题,如常晓玲(2017)基于POA及《新一代大学英语》的编写过程,提出“教学理论-行动研究双轮驱动”的教材编写模式;邱琳(2017)着眼于POA的实践难点——语言促成,展示了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及教学效果;孙曙光(2017)着眼于POA的新评价形式——师生合作评价,基于多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确定评价焦点的原则和以评促学的具体做法;张伶俐(2017)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检验POA的教学有效性,并指出实施POA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张文娟(2017)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真实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境中探索和优化POA的实施途径,搭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2016年团队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立项,《现代外语》2017年第3期刊载6篇专题论文,以推动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应用与研究。POA理论经团队成员十余载努力日臻完善和成熟。

1.2 国内其他学者关于POA的研究概述

国内其他学者关于POA的既往研究基本是追随POA团队研究动向,在近3年呈快速增长势头,以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和视角多样化,概括如下:POA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或某一内容版块的教学研究,如郑维佳(2017)基于教学流程“驱动”、“促进”、“评价”三环节阐述POA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王艳(2017)基于POA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验展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动态教学模式。POA应用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李慧艳(2018)探究基于POA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王小金(2018)研究POA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POA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如孙晓蕊(2017)以微信新媒体为平台、以POA为指导进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证研究。POA理论体系中的某一版块或要素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如吴小梅(2018)基于POA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角色。

  1. 国外研究述评

POA是近些年新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国外尚未展开普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POA体系本身并非狭隘和封闭,而是开放且兼具国际视野。文秋芳教授带领团队一直积极行动使其走出国门。文秋芳(2013)讨论了她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和国外二语习得专家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Swain(1985)的输出假设、Long(1983)的互动假设的异同。POA理论体系中的输出驱动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念上有一定相通之处,但在出发点和挑战对象等方面明显不同。2014年下半年,POA团队与加拿大多伦大大学Alister Cumming教授多次探讨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这一名称,中文译名“产出导向法”。2015年6月,文秋芳教授应邀出席香港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并做了关于POA的主旨发言,2016年、2017年两篇关于POA的研究论文先后在英国权威刊物发表,是POA跨出国门的初始成果。2017年POA团队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举办了两次国际论坛,与Rod Ellis、Henry Widdowson等多名国外知名学者就POA理论与实践进行对话交流。POA团队成员陆续在国外也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POA多次成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主题,根据POA理念编写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已在全国多所高校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在国外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有关POA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近四年呈增长势头,但是作为在后方法时代、为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量身定做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足,有关POA的话题仍具有较大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ep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2]Long, Mike.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3]邱琳. “产出导向法”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研究[J]现代外语,2017(3).

[4]孙曙光. “师生合作评价”课堂反思性实践研究[J]现代外语,2017(3).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7).

[7]张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2017(3).

[8]张文娟.“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之行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教改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编号:HNJG-2020-0528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