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李瑞双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职业院校教师搭建了教学研究平台,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是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趋势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对经典古诗词的阅读分析,在教学模式上的改变,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通过文学作品,领悟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扩展深邃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

【关键词】中华经典古诗词、语文课程研究、课程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研究价值。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教”改革,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宗旨是通过大赛,提升广大教师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落实“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依据国家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变革学习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方向。

选择这一内容作为研究方向,理论意义在于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大纲要求和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职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定位;实践意义在于以培养各专业职业岗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胜任工作岗位技能为主导,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基本框架。

一、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教学能力大赛,进一步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宗旨,以参赛内容为研究基础,探究如何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常态化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探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阅读文章,理解字词,分析课文,重要的是如何针对学情来实施语文课程教学,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用历史的目光思考当下的生活现状,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在沉思中感悟如何以古典的心境对待语文课程学习,树立“大语文”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价值。

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中职语文国家新课标,以专题教学为核心,研究内容选择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四版)——古代诗文选读赏析,以历史演变为主线,从唐诗到宋词到近现代爱国诗篇、探究“四读四导”开放式教学模式。

(一)“四读四导”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古诗词意蕴深邃,晦涩难读,很多学生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对经典古诗词缺乏学习兴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让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开展“四读四导”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四读:初读解文题——再读释诗句——品读悟意境——扩读促迁移。

2.四导:诱导创情境——疏导解文意——指导来探究——引导用诗句。

结合学情特点,将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语文课程有效结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华经典古诗词的兴趣,通过《经典咏流传》优美的旋律,和诗以歌,表达诗词作品丰富内涵,探究作品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培养思考,质疑、探究习惯,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品味诗词语言,领悟丰富内涵,探索经典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哀而不伤的民族精神,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的不同期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质量。

(二)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

以历史为主线,结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古诗文单元教学内容,按照唐诗—宋词—近现代爱国诗篇的脉络,将经典古诗词融入到历史之中,从唐诗的意蕴深邃、文辞优美、感情奔放、叙事抒情的创作风格,训练学生诵读李白、白居易经典作品,感悟作者人生豪情与人生感慨;从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理解宋词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了解婉约、豪放两种不同词风,通过课内活动,让学生积极思考,比较分析;通过韩愈的代表作《师说》,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标准以及当下的现实意义,结合自己喜欢的句子,领悟其中的道理和境界,在写作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素材立意的写作方法并能正确修改文章;近现代爱国诗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近现代爱国主义精神雄健豪迈的诗篇,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愤,传承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操,结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中汲取经典诗文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三、研究思路及教学方法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应完成学时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学内容在第四学期完成,总学时64-72课时,本专题安排12课时,围绕中职教育发展及社会多样化需求,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和基础性,既讲究语文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又适合当下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运用,通过学习通平台,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教师上传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采取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下载学习资料,课中讲练结合、主题讨论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后拓展延伸,采取在线答题讨论,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通过“综合实践能力”活动,培养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提升流畅的语言表达、得体的语言修养,拓展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与学生在线沟通交流,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时间,突出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初衷,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达成效果通过考核得以体现,过程性考核占比40%,期末考核占比60%,全面考查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互联网+时代教学形式的变化,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已经走入到今天的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教育个体,来自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均衡发展或者门门功课成绩优秀,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应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课题,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题。


作者:李瑞双 ,高级讲师 ,本科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课程研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