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同合作 共建育人摇篮----浅谈初中阶段协同育人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家校社同合作 共建育人摇篮 ----浅谈初中阶段协同育人经验

林水清

陆川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537700

“协同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

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深知5<2的含义,即学校五天的德育效果远不及双休日在社会家庭中的影响。因此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我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力求家长配合,争取社会支持”的原则,主动协调各方关系,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相互沟通信息,加强交往合作,协同进行教育,形成了“家校社合力,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一、以学校为主导,发挥德育教育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道德品质从学会做人开始。

因此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第一节班会课我就提出让学生谨记的几句话:

1.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次只追前一名。

2.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3.今天我以附中为荣,明天附中以我为荣。

4.每天临睡前想一想:我今天收获了些什么?

5.有老师在,学生能做好,这个老师是基本合格的;有老师在,学生还不能做好,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老师在,学生也能做好,这个老师是优秀的。

提出以后要时不时地提醒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惯,这样,作为班主任,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其次,我充分利用午读时间,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先给学生解释每句话的含义,然后集体诵读直至背诵。

在我接手之前,有老师曾经埋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像话,对老师一点都不尊重,总是直呼老师姓名,更有甚者给老师起外号。在诵读《弟子规》“称尊长,勿呼名”这一句时,我问学生“在称呼长辈时,能不能直呼其姓名呀?”“不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此类怨言了。

再次,通过《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采取“勤跟、严抓、互帮、齐管”等方式方法,在班级中随时提醒、帮助一些不够自觉的学生尽快步入正轨,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及时指正。通过有奖有罚,使得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有体会,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班容班貌大大改观,班风好纪风严学风浓,整个班级呈现出一派比学赶帮的良好势头。

二、力求家长配合,确保家校联动机制长期有效的运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活的地方,家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在加强学校主导教育的同时,我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很好地完成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和主动性衔接已成为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开辟了多种渠道,创建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1. 成立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桥梁。为了及时反映多数家长的意见与呼声,我每接一个新班级,结合《学生注册表》先了解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再从言行上细心观察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通过电话访谈,选定三两个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理论文化知识而又热心于教育,鼎力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作为家委会的成员,正式成立本班的家长委员会。今后凡是涉及到家庭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我都与家委会的几个成员商量讨论,以便于更好的管理学生假期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防火、防雷电、防溺水和交通、用电等的安全教育。由于措施到位,即使在2020年特殊的寒假里,我班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等都得以长足发展。

2、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多种形式,因势利导。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年级为单位,采取先集中后分班的形式。集中时由学校领导讲话,以宣讲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为主要内容。然后以班为单位,家长们回到各班教室,听取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的汇报。这就体现了针对性,切实帮助家长和学校一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家长参与班会课,比单独说教更有效。

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很多患有“情感冷漠症”。他们在家冷眼横对他们的父母,认为所有人对他的付出都是应该的。针对上述现状,我及时召开了一次由全班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的班会课《体悟亲情,感恩父母》。全班52个学生,来了92位家长,有些爸爸妈妈都来了,有些爷爷奶奶也来了,整个教室虽坐得满满的,但却雅雀无声。两位班干部的精彩主持,全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孩子们争相抢答以及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一个接一个的环节紧紧相扣,把整节班会课推向了高潮,气氛非常热烈,有好多家长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4、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提高教育效果,改变教师单一的管理模式,我还实行了家长进班看晚自习的活动,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这样便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生活,观察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家校联合机制的最大效应。

5、打破千篇一律的家访,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家访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家里,可以是家长单位,可以是街上,也可以是电话访谈。实践证明,鼓励性和引导性加灵活机制的家访,使家长明白了“蹲下去与孩子谈心”的重要性,和“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的必要性,不但能使家长及时详尽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使老师及时掌握了学生在家的重要信息。

三、争取社会支持,努力营造协同育人的浓郁气氛。

学生除了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和拓宽。因此,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一些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比如“美丽家园,清扫街道”,“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参观“敬老院”,“田园庄亲子活动”等。这一个个看似小小的活动,使得教育生态发生了改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候多了、埋怨少了,笑脸多了、指责少了,收获多了、委屈少了,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浓郁氛围,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本人所带的班级也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如校、县、市级教育系统的“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创优良班风先进班级”,各学科考试“综评第一名”,文化艺术节“精神文明奖”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等。本人也获得了县、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和“中考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同时赢得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实践证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生命的共同体,家校社三结合的教育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又彼此互生互利、共享共荣。只有把这三股力量融为一体,不断发展三结合教育的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健康茁壮地成长。

最后,我想引用家长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感谢您的辛苦付出,师娘般的殷殷期望,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严管厚爱,看到孩子一步步的走稳、走正,在我的职责内您参与了孩子的教育,说句心里话,我看到了林老师您人格魅力的升华和那颗善良无私、宽厚仁慈的心底,在此,我只想喊一声:林大姐您辛苦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