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心灵 书籍滋养生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书香浸润心灵 书籍滋养生命

朱新莉

山东省济南历元学校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单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益处,至少通过读书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见识更加广阔。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能词如泉涌、话如江水般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阅读越来越受重视。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是不是学生只要读就行了那,只要多读就行了那?学生的阅读是不是就放任自流那?下面谈谈学生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策略;浸润心灵

一、读什么

我自己的观点首先是有意思,喜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选择读物时,首先要迎合学生兴趣。

我们班学生推荐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每个学生推荐5本书,从孩子们的书目不难看出,孩子们比较渴望了解神秘的事物,喜欢冒险、刺激,好笑的事情,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等。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为什么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了。孩子们喜欢的,有意思的书也有这样一类:笑话,打斗厮杀的漫画,脑筋急转弯等。书目统计后我跟学生们讲什么是好的图书,同时也告诉学生这些笑话,漫画,急转弯的书也可以读,我跟他们说:阅读就像吃饭,那些好的图书就是营养均衡的正餐,他会让你健康成长,而这些不好的图书就像肯德基一样的快餐,偶尔吃一次没有关系,不能常吃。常吃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这样的书籍可以在你休闲娱乐的时候读一读。

其次:读名著名篇。名著是经过岁月的积淀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健康,积极,可以带给孩子正能量。尽管社会并不完美,人性也有不少弱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学生通过阅读,能离庸俗,浮躁远一点,和高雅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手机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当我看到,学生沉浸在名家名篇中,或者是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或者紧皱眉头,沮丧难过之时,我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著能教会每个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至少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我相信受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

二、怎么读:海量阅读加精读

看过一些专家的理论:一个人的阅读走向深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一般来说,这种能力的基础阶段是在3-4岁的反复阅读中逐渐形成的。 如果反复阅读的阶段,家长能稍微引导和鼓励孩子去注意书中的各种细节,养成孩子专心研究一本书和经常重温一本书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可以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十分自然地踏进深度阅读的大门。两种阅读的状态怎样理解那。我个人理解就是,例如去公园,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棵树,浅阅读我就看到一棵树,深阅读,我看了一棵树,看到了树的枝干茂密,叶子葱郁,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后者的阅读之所以深入是因为有更多关注的点,有更多关注的细节,有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所以课外阅读中至少有精着读,深入读的书籍。

根据每个孩子推荐的书目,我给每人确定一本作为本班的精读书目,这就是我班精读书内的内容:1.每本书后面20个问题,还有20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供老师检查的时候参考),这是亲子共读后学生和家长一起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整本书内容,每本书的每个问题我都审过,不合格的还进行过修改,这些问题的导向:渗透阅读要关注情节,人物等,即使有些书,像是科普类,手工类的没有情节,没有情节也要关注细节。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阶段,想改变孩子的浅阅读状态,必须要改变的是他阅读的材料,例如:你只给他看故事类的课外读物,同时还想让他改变只看故事情节,不关注人物,不关注细节的习惯,那简直是不可能的。阅读的材料很重要。

学生读完每本书要回答后面的问题,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就会知道孩子阅读的专心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孩子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2.每本书的还附有全班同学的名字,谁读完就画上星,最好的是三颗星,第一学期的时候是我自己检查,课间的时间太短,20个问题实在是花费的时间太长,第二学期就变成家长评价了,评价的结果QQ小窗向我汇报,我看过汇报后进行奖励。

这样的阅读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大量阅读那?我以前的时候总是相信读,读,读,读到一定程度,积累到一定量就质变了,这学期内心不是那么笃定了:班里有几个孩子家长也反映读了不少书了,可一点也不见提高,读课文的时候,还是磕磕巴巴,回答问题的时候,自己所说的话也像是从嘴里脱落出来的词,连贯性很差,因为这些孩子我也郁闷过,无计可施过。后来无意在苏霍姆林斯基《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这条建议中找到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最关键的是这句话)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才可使他的阅读达到半自动化的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还是先从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朗读开始。

三、课内外结合

以上的阅读已经进行了一年,班级精读书目和自己喜欢的阅读书目同学进行阅读,每读完一本家长都小窗留言给我,我根据情况进行奖励。对于班级的54本精读书目,多的同学已经读完了班级的20本左右,慢的同学也不强求,还有几位同学老师给她的定位先练就“半自动化”的阅读水平上,这个假期读了高校给推荐的“窦桂梅”的一本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怎样把课内外结合起来?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我们都知道,在雷夫的教室,有一个个穿越学生生命的课程,在阅读、写作、数学、历史、自然、艺术、体育、经济学这些基础的优秀的课程为前提下,莎士比亚、摇滚、旅游课程的卓越伴随着他运用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这间教室,成了创造奇迹的地方,这间教室里的学生,也因此而成为优秀,甚至卓越。而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她包括意愿、计划、资源等等。

要想课内外结合,我们首先得发现隐含于教材之中的那些关键知识、核心知识,这些知识以什么为目的来加以编排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在这个体系之外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每一个关键点而寻找到的一个课程资源库,是想要学生从中感受某位作家的风格,或是想要学生学习某种写作手法,或是想为教材做哪些补充以及拓„而共读的书籍,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阶段,让学生从中积累词句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到一些相关的写作手法,并从中找到自己或身边熟悉的相关的某些人或事,最后从故事回归到自己。如此而言,指引与方法还是很重要,在读中的思考与理解也是并存的。

阅读,是一种浸润。书香浸润心灵,书籍滋养生命。或者在几年之后,十几年之后,你才会发现一个学生因为阅读而发生的变化。但是,阅读不是一个散乱随意的过程,我们需要用更多的理念来充实自己,来指引自己,怎样带领学生更好的,更有意义地走上阅读的道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