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彭亿佳

中共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党校 418500

[摘要]保护和传承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是促进侗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文化基础。因而,我们要在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开发、利用民族特色资源,打造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通道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通道 侗族 原生态文化 传承保护 开发利用

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通道县),侗族文化氛围浓厚,形式多样,保存相对完好。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进程中, 在传承保护基础上对侗族原生态文化进行开发利用, 是对其实施整体有效保护的最好方式。

一、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发展概况

通道县是全国最主要的侗族聚居地之一,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这里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

通道侗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饮食等13个方面习俗,均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全县有侗族芦笙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有侗族大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4个点。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大戊梁歌会享誉湘桂黔三省(区)。 侗族特色美食如腌菜、七彩泡椒、侗家苦酒,侗锦文创产品,如服装、围巾、手提包等畅销国内外。

二、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

(一)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通道县境内集中分布在从县城双江镇独岩民族风情园始,至坪阳乡马田鼓楼止, 双陇公路(坪坦河, 即双江河)沿线的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品位高, 而且保存最为完整。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二)旅游资源丰富完整

国家4A级景区万佛山、中央红军通道转兵纪念馆、南国第一漂龙底河漂流、国家水利风景区九龙潭大峡谷, 以及恩戈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天堂山亚热带原始森林,集侗族风情、丹霞风光、红色旅游、森林生态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 自然融合, 旅游资源丰富、完整。

(三)旅游开发有区域优势

目前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协作区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周边地区辐射, 形成大湘西旅游承东(长株潭) 拓西(鄂渝黔)衔南(桂林)接北(大三峡)的格局。通道位于湘桂黔三省(区)毗连地,枝柳铁路、209国道、包茂高速公路、S221、贯通全县,成为了拓展跨省西南通道的桥头堡。

但是通道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旅游接待能力不强,旅游业投入有限,加上与邻县侗文化旅有资源趋同,以及远离旅游市场,旅游发展有待加强。

三、侗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危机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随着科技手段和文化传媒的日新月异,传统侗族原生态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一)外来文化侵入 

随着侗族 “寨门”的打开,现代传媒的日新月异,,侗族一些优秀的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产生动摇。如侗语,侗歌﹙嘎﹚,在无形中逐渐被淡忘或遗弃,侗民族的文化根基受到威胁。

(二)自然消亡 

侗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独特的语言、文字、技艺和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萎缩或消失。如传统手工技艺工序繁复、技巧精细,耗时费力,遭遇到现代工业产品时,其在经济、品质、式样、效率上的缺陷显而易见。

(三)保护意识薄弱,开发方法不科学

侗族原生态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但在开发利用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手段,其损毁、流失情况尤为严重。特别是大量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保护措施严重缺乏。

(四)人才短缺 

侗族民间文化研究及传承人员严重短缺,出现断层。不少新生代侗族人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缺乏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加之研究侗族文化的专门人才紧缺,少了一个为侗民族原生态文化振兴鼓与呼的窗口。

四、新形势下侗族原生态文化传承途径的构想

() 加强侗族原生态文化的馆藏建设

馆藏模式是我国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传统方式之一,也是目前静态保护的主要方式。通道县的侗族原生态文化馆藏场所不多,要增加人财物力的投入予以加强。如果条件成熟,还可考虑集三省(区)侗族地区的力量建立更大规模的侗族文化专业博物馆。

() 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侗族原生态文化消亡严重,侗族地区原有三座生态博物馆覆盖的范围太窄。集湘桂黔三省区之力,以“三省坡”为中心,建立包括黎平、通道、三江、榕江、从江、靖州、龙胜七个县在内的“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已迫在眉睫。

(三)整合资源,打造侗族特色旅游品牌

1发扬特色民族餐饮文化。饮食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还对旅游业有着潜在的多重的促进功能。侗族饮食文化吃酸、吃生、吃糯饭和吃油茶颇具特色。侗寨待客方式合拢宴,以侗族特色菜肴为主,喝“转换酒”、吃“转转菜”,热闹祥和、气氛融洽特别适合旅游团餐。政府或旅游公司可以通过举办活动进行宣传,争取将侗族餐饮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2打造侗族特色产业群。目前, 侗族有纺织品和银饰加工等具有特色的民族产业。纺织品有侗锦布带、被面、侗装饰工艺品等。这些产品色泽鲜艳、工艺精细, 图案明快。做大做强这些产业,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3积极拓展节会旅游。策划具有地方特色、参与性强的节庆,如“尝新节”、“吃冬节”、“抢花炮(哆毽、哆吔舞、侗歌)大赛”、 “哆耶祭萨”等,力争形成“季季办大赛,月月有节会、天天乐不同”的欢乐旅游氛围。以增强观感丰度,突出参与体验,以小节庆做出大市场。

() 加快侗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人队伍的培养

侗族原生态文化,特别是侗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进行的。除对已认定的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资金补助外。对于没有确定非遗传承人的侗族文化和没有列入各级名录的侗族文化,也需要进行传承,这就对传承人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通道县原生态侗文化旅游开发, 要整合侗乡风情、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坚持区域合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使之健康发展、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通道县民宗局:《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

[2]杨洪, 黄静, 李树琪等. 《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 J] . 《热带地理》,2007, 27( 5) : 466- 471.

[3]曾梦宇,《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传承的思考》,《前沿》,2011年第22期总第300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