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架构数学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深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2

合理架构数学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深度

钟振霞

幕府山庄小学 210000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游戏活动、梯度练习、优化流程等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阔性,锻炼思维的批判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有效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思维 情境 活动流程 批判 灵活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理学》)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

一﹑重设教材的情境设置,拓宽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而数学知识则是抽象的、枯燥的,单调的讲解和作业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融合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实物、图片或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轴对称图形》,主要向学生呈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归纳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教材是直接呈现了飞机图,天坛图,让学生从这两幅图中感受到物体对称的特点,接着引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更改了教材创设的情境,拓展学生数学思维,深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含义。

课堂伊始,首先利用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物体,如:对称的动物、建筑、工具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知轴对称,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只有一半的蝴蝶图、天坛图、飞机图,提问: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吗?

接着课件呈现逐渐变大另一半,学生不约而同的感受到对称就是两边完全一样。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发散思维,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找一找,像蝴蝶、天坛、飞机这样对称的物品。学生找到了人的脸,教室的窗户……

课件继续出示茶杯(有一个把子)、树叶(斜的心形)教师提问:这些是对称的吗?(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两边要完完全全相同)

课件播放结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下:

动脑补充完整物体,感受物体对称的特点——自己寻找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观察不对称的物体,反面感知对称的要求。

在教师架构的生动有趣的这个情境里,对称的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他们快乐大胆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学习语数学知识,很快理解了对称的意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

二、更改学生活动的设置,训练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教学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该结合直接的、机械的练习,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运用和反思。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数学教学融入其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其兴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材的设计是在袋子里放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让学生先猜一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只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摸10次验证自己的猜测。

这一设计违反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我改变了教材的内容架构,采用了摸奖的游戏形式。具体操作如下: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摸奖箱(只放入两个红球)出示给学生,公布抽奖规则:摸到黄色的球即为中奖。让学生上台摸奖,学生兴趣很高,都希望自己能中奖,可是5个人摸过了,没有中奖的,10个人摸过了,仍然没有中奖的,学生开始怀疑,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老师是不是在盒子里根本没有放黄球。40个学生都摸过了,没有人摸到黄球,有了实验的数据,学生推测:盒子里根本没有黄球。

接下来教师拿出一个红球,换进去一个黄球。师问: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学生在游戏的批判思维中理解了可能性。然后设计表格,学生小组活动进行摸球活动,记录摸球的结果,最后全班汇总,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实验数据,说一说你的发现。概率是建立在大数据之下的推理,这里让学生有充分的数据作为推理的依据,感受此时的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相同。

这样的活动设置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活动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推理、验证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梯度练习的设计,提高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在练习中,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之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数学思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并深化思维方法。另外,在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能把知识讲得过于详尽,也不能讲太多的注意点和数学专用语。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小学生数学学习,讲究层层递进。还是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轴对称图形》为例。学生通过操作:折一折、比一比,揭示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我开始精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

1.课件出示:

5f87a33fdc7e1_html_3f70230eca5bf8ce.jpg5f87a33fdc7e1_html_3683487b88ba0f85.jpg5f87a33fdc7e1_html_d2c3e3b1e1d70da0.jpg

请学生用手势判断,它是轴对称图形码?

2.出示英文字母:

5f87a33fdc7e1_html_f4043609be0c0a24.png5f87a33fdc7e1_html_52950a66b654f36a.png5f87a33fdc7e1_html_5420e5ab3d9548f0.png

请学生想一想再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再请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镂空图案,它们分别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5f87a33fdc7e1_html_360de2205a517bc9.png

4.学生活动:请你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它剪下来。并思考:你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班级汇报,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更改教学流程的设置,提高数学思维的准确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教师利用教学流程的设置向学生渐渐渗透出具体的数学知识或解释数学规律,然后让学生练习比较并找出解决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和总结出法则,这样就能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如在教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在很多场合下听课,都会发现执教者在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学生活动之后,学生逐步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也明确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课的最后一个流程往往设置为,欣赏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建筑等作为结束。学生在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陶醉在优美的图画世界里,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那么完美。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样的流程设置已经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因为本节课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从实物中的对称现象,抽象出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特性,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逐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架构中,我们可以明确数学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数学知识学习本身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它是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合理架构数学教学内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恰当、更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萧柏荣.2012. 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奈塞尔 .1967.心理学

【4】李庾南,冯卫东.  学材再建构 在结构中教与学[J]. 数学通报. 2018 (08)

【5】朱清华.  多元“题组”设计,让数学复习课更高效[J]. 数学教学通讯. 2020 (16)

【6】章薇薇,徐少伟.  重构课程体系 改革课堂教学 提升教师素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