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引航 ——— 语文教学应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的平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2

让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引航 ——— 语文教学应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的平台

殷飞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夏镇街道第一中学

一、背景:“红色”的无奈

红色经典,浸透着我童年的每一根神经,渲染了我成长的每一片天空,踏实了我跋涉的每一个脚印。潘冬子、嘎子、胡兰子等小英雄的名字至今耳熟能详;“我是王成,向我开炮!”,“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气吞山河的豪迈之声依然撞击、震撼着我的灵魂;圆明园的残垣瓦砾、滴血的雨花石,常使我自危。正是青少年时构筑了牢固的精神堤线,以至于从教以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社会背景下从没动摇过乐守三尺讲台的红心,工作中也从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然在我执教的过程中时常遭遇来自学生的困惑。有一次,我用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片断为课文《邓稼先》作导言,学生满脸木然,个别学生竟小声嘀咕“邓世昌和邓稼先是兄弟俩吧”。我茫然。我及时调整:当代大学生刘本禹主动放弃上研究生的机会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执教感动国人,感动中国。学生在下边窃窃私语:他真有点傻。此刻,我哑然,不知所云。

当代中学生有敏锐的触角,对新鲜事物容易接受,便捷泛滥的文化快餐充盈着学生的精神餐桌,他们在饱食秀色的同时,可能要偏离成长的方向,出现信仰危机。在生活、学习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常为一己之私而忿忿不平,为一时之快而损伤他人;偶遇挫折而灰心、委靡,长途拔涉缺乏韧劲;面对困难而泪眼朦胧,对身边的阵痛漠然不闻。人生的起锚之舟可能因没有引航灯导航而迷失在茫无崖际的大海,搁浅于浅滩暗礁。面对学生在成长中的思想困惑,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工作者,我常常陷入沉思,怎么会至于此?

二、载体:文本优势

作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火把的语文教材,使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还有面对睡狮发出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怒吼悲歌;还有三进阿里长眠于雪域高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让国人疼得撕裂心肺的党的好儿子孔繁森。这一个个凝聚着华夏龙脉,支撑着国人脊梁,升腾着中华民族精、气、神不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载体吗?作为一名优秀的少教多学策略的研究者,除了引导学生聆听美景佳句带来的愉悦之感,感受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舔舐发散着人文情致的醇香,打开学生心志的一扇天窗。更重要的是应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对民族未来危机感的心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藏丰富人文精神的内涵,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走出信仰危机。就这来说,语文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如何实施呢?

三、具体措施:

一)教师本身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载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学生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任何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教师每天生活在由无数双透亮眼睛组成的镜子中,其表形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映照于镜中。更有甚是无形的:教师的睿智博学;关注国事、关心集体、关爱学生的责任感;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生活中的博大与包容;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以求;课堂上昂扬的激情所有富有的创造力和亲和力;战胜困难的韧劲和毅力;对待荣辱的释然与坦然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思维走势,左右着学生一生的成长轨迹。正因为如此,要求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的生活态度,爱憎分明的人生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成就,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涵养,并通过教学活动或有形或无形地引导、感染学生,为其人生起步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显形或隐形爱国主义的内容

语文教材“文”的流光异彩、赏心悦目,又有“道”的深邃博大。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充满英雄主义,民族气节;主张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颂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报国,致力于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责任感。例如教材所选的诗歌《过零丁洋》(文天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通过赏读,学生就能触摸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刚毅性格,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怀。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用残损的手掌》中饱含着深沉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极易打动学生,便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人物传记《邓稼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学习邓稼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祖国危难时能为之献身的精神。定能树立起学生的报国之志。又如游记《雨中登泰山》《三峡》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祖国山河奇丽壮美,用此奇伟景观去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传统文化的情感。《论语》、《孟子》、《诗经》等积淀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典籍,无不闪烁着华夏民族勤劳、智慧的火花。这类隐形的爱国主义教材,在教学中不能仅停在文字的表层,而要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道德主义教育。把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仁爱致美的传统美德渗透给学生,对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会大有益处。利用教材中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选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独具慧眼,要寓情于读于教之中,学生自会走进“红色圣地”。使爱国主义情感成为触手可及的生动真实存在,充塞学生成长的每一片天空。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语文正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这一贯穿民族悠久历史的红线,对“国之未来”进行教育、熏陶,纠正其成长中可能偏离的轨迹。语文教学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