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媒体纪录片的美学形态与价值取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试析新媒体纪录片的美学形态与价值取向

刘啸

北京天译科技有限公司 100081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纪录片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新媒体纪录片存在的 3 种形态的介绍,我们提出了新媒体纪录片审美取向的理性思考,主要包括关于新媒体纪录片的人文性与草根性,商业性与精英性等深层次内涵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美学形态;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18820

一、引言

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将纪录片划分为传统纪录片和新媒体纪录片,以网络、手机、移动数字终端、触媒等新媒体技术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纪录片较之传统纪录片而言并非单纯的传播平台的更换,更重要的是其创作内容、创作群体和受众人群的变化,进而在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话语的商业性与精英性,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底层话语叙述的人文性与草根性,这两方面的审美维度在新媒体的发展语境下又呈现出趋近性,表现为个体创作与大众文化消费之间的链接。

二、新媒体纪录片产生的时代背景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纪录片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局,很多品牌栏目也成为了我国记录片地重要载体,如《纪实》, 但是在媒介改革的过程中,纪录片也逐渐顺应电视台的变化, 将市场以及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水平的指标,同时在受到大量娱乐类和综艺类节目的挤压下,纪录片的市场更是少之又少, 纪录片一度被陷入到收视率低,投入低的困境之中。

新媒体纪录片在传播平台、创作方式以及理念等方面也有了新的思路,通过多维度和多领域的记录,为受众带来了一个全方位的纪录片体验。首先,观赏的方式更加自主性,观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以及智能手机等平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观看,观众成为了主动选择者;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性也能够显示出来,受众可以通过自我创作的身份加入到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中。如央视推出的中国饮食文化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深入到群众饮食文化中,对各地的饮食习惯、饮食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记录,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纪录片观看体验,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让纪录片的创作得以更新,是新媒体与纪录片相融合的体现|。

三、新媒体纪录片存在的 3 种形态

1.原创纪录片(UGC)

在新媒体下,纪录片的形式也从单向的接受转变为用户原创的模式,实现了双向反馈和互动的效果,为观众参与到纪录片的创造中提供了可能。每个受众都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纪录片上传到相关的视频网站中,同时受众之问的共享性更强,虽然在创作设备或者条件方面与专业的纪录片创作存在差距,但是由于网民的数量众多,使得原创纪录片的知名度以及点击率都得到了提升,如我国的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都是广大原创纪录片的受益者。

2.商业定制

所谓的商业定制也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影视制作公司与视频网站共同制作纪录片,这种形态会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了“同质化”的趋势,为新媒体纪录片带来了更大的活力。比如:爱奇艺视频和荣威汽车合作下共同推出的定制纪录片《梦回滇缅》,其将云南的抗战历史与荣威 W5 广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纪录片观赏的同时,通过隐性的广告宣传,让观众对纪录片以及产品都有了清晰的了解。

3.网站自制形态

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纪录片的形态呈现出 3 大类型, 媒介作为一种信息加工以及创作的平台,在审美以及艺术价值的体现中,同样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新媒体纪录片是在新媒体和传统的媒介形式相融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形态,纪录片与其他的电视节目有着极大的不同,主要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或者陈述,带有较强的定制性以及草根性,网站自制作为新媒体纪录片的形态之一,其不再仅仅局限与创作一些商业性以及热门的产品,同时对一些非主流和个性化的产品也会用独特的方式创作出来。

四、新媒体纪录片审美取向的理性思考

从内容和质量层面来看,当下存在的新媒体纪录片形态存

在两级分化,一方面网站自制纪录片和商业定制微纪录片以质取胜,强调以高画质、高品质的纪录片为内容核心,并在版权领域展开竞争;而另一方面,用户原创纪录片(UGC)的片源质量良莠不齐,作品内容、画面质量、作品版权都得不到保障, 但却较网站自制纪录片更现实、更关注民生。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新媒体纪录片的商业性成为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底层话语,新媒体纪录片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纪录片人文性与草根性的彰显。于是,商业与人文、精英与草根的并立就成为当前新媒体纪录片审美维度上的两极化体现。

1.作为一种底层话语:新媒体纪录片的人文性与草根性 中国纪录片底层话语的萌芽要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新

纪录运动,独立纪录片作为体制内主流纪录片的补充将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呈现于镜头面前,于是,纪录片的内容主体由国家、民族、大江大河的集中表达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文方向发展, 下岗职工、农民、边缘人群开始出现在纪录片中,并作为一种底层形象参与时代和社会的记录。然而,从新纪录运动主将们的身份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底层话语的表达是由体制外的“精英人群”来完成的,这里的底层是打上马赛克的“精英式”的底层。伴随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影像创作设备的普及, 原有的封闭影像话语权开始被打破,个人记录与表达成为一种潮流,真正的底层话语权开始表达与彰显,尤其是用户原创纪录片(UGC)的出现,使大量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阶层的个人影像作品有了播出放映的平台,草根话语的表达与大众文化的诉求成为新媒体纪录片商业化生产之外的必要补充,尤其是与公共性质的现实议题相关的 UGC 作品。

2.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新媒体纪录片的商业性与精英性 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

是文化商品化趋势下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被发掘出来的产物。文化商品存在的前提是文化的商品化,文化商品化是指“对文化的大规模制造与销售”。纪录片作为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选择的合力推动下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而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媒体纪录片在诞生之初就以一种文化商品的形态存在,在文化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商业性。张同道曾做过这样的表述:在市场化的要求下,以消费型纪录片为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想要发展就必须生产出符合市场理念和模式的“商品”,形成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模式和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纪录片不再是个人意识的体现,而是越来越趋向于工业产品。

五、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新媒体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形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纪录片的存在形态以及审美取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受众成为了新媒体纪录片的主体力量,制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受众也能够成为纪录片的传播者和创作者,为纪录片的发展打开了新途径,延伸了发展的平台,优秀的纪录片形式大量涌现出来。新媒体纪录片融合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共同优势,为受众带来了不同的纪录片观看体验,在发展中仍然需要坚持真实性,防止受众审美疲劳,挖掘新媒体更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晓燕.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100-101.

[2]刘民.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20,12(13):69-70.

[3]刘宇轩.新媒体视阈下手机纪录片的创作研究[J].东南传播,2020,(6):24-28.

5f855e15dfd40_html_525f268cea62a5f9.gif5f855e15dfd40_html_e222e10ea38d037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