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初中物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杨均堂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常乐中学 536126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提供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以此来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一定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财富。基于这一背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为此,笔者将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该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 任务驱动 教学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锻炼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实现新知识理解与建构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不难发现,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无疑是十分相符的。为此,教师应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1.充分备课,解读教学内容

良好的备课活动是使教学全过程得以完善的关键环节,并且也是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在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解读,以此来使学生明确学习与思考的方向。为此,教师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提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密切关注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以此来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趋于合理。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液体的压强》为例,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点明了这一节基本的学习思路:在实验中引出问题,通过实验现象了解与液体的压强有关的知识,并掌握进行定量计算的基本方法。然后,我结合这一节的重点内容提出了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1)借助实验初步认识与液体压强相关的问题;(2)在实验中探索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3)通过探索和观察,产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并善于和同学合作,逐步掌握探索未知事物的方法。在这一基础之上,我又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最终,通过全面而完整的备课活动,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对于学生体验与探究的要求。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了良好的准备。由此可见,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备课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启发,激发学生思考

从本质特点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启发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避免将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启发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同时,审视以往的物理教学,由于一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学习比较枯燥。所以引导与启发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以一种趣味性的材料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摩擦力》时,考虑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在初步引导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相关的知识概念之后,我给学生呈现出了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生活场景:场景一:冬天下雪之后,有些司机安装了防滑链,还有些司机在车厢里放入了一些比较重的物体;场景二:举重运动员上场进行比赛之前,在手上涂抹了一些镁粉;场景三:骑自行车时前面突然出现一个人,用力按住刹车之后,自行车马上就停住了;场景四:自行车车轴生锈之后很难骑动,在生锈位置涂上一些润滑油之后,马上就变得特别轻快了;场景五:在地上拖动两个摞在一起的箱子感觉特别重,拿掉一个箱子之后,就感觉比较轻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积累,学生判断这些现象与摩擦力知识是有关的。于是,我让学生思考了这些生活现象是增大还是减小了摩擦力,以及这些现象是通过哪些因素的改变影响力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以及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定的互动交流。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从而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知识理解。

3.设计任务,引导自主探究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正如前文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启发性,而学习任务无疑是启发学生学习思路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在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路,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合作性的交流与讨论。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能够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实现更为准确的知识理解。

同样以《摩擦力》这一节的教学为例,结合这一节的知识重点,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根据学习任务,我组织学生进实验活动。首先,学生根据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初步猜想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然后,我简单讲解了本次实验中涉及到的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及二力平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大致了解了本次实验的基本思路。同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棉布、毛巾、钩码等本次实验中可能会用到的器材。接着,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验活动,并让学生在组内通过互动交流设计了实验方案。完成小组实验之后,各小组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这一节的重点内容。

4.巩固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全过程中,课后练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完成课内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利用一些课后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同时,由于物理知识具有生活化的特征,所以除了常规的书面问题之外,还应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练习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强化实际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之余,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练习活动,比如以下几种:第一,课外小制作和小实验。这是整合课内知识与课外任务的基本形式。第二,社会调查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促使学生借助课内知识去了解和解决生产和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第四,组织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最终,通过实践性的物理练习活动,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意愿。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合理实施可以使教学活动产生新的面貌。为此,教师应更加熟练地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手段,并且要及时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与改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丽红.任务目标驱动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12):67.

[2]单春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2):48-49.

[3]魏学贤,华永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9,(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