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教学,彰显语文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回归传统教学,彰显语文特色

陶永山

黑龙江省克山县第四中学  161641

语文传统教学是指老师要应用先辈遗留下来的常规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彰显语文教学特色。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课堂教学 语文特色 传统教学策略

一、语文传统教学概念

语文传统教学的内涵,即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所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多边活动。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是最好的教师的榜样,他的做法就是教育的经典。"司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要有三重境界∶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分析学生主体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坚持的初衷。

1、教学应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学最应深入思考的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只不过目前,有许多语文教育者相对于最初的传统语文教学,更过分追求应试教育的潮流,采取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程式化的教学目标、注入化的教学方法、形式化的教学过程等,过分关注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能否到最佳教学效果,忽视学生主体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让语文教育者遗忘了语文教学的点。

2、重视学生主体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首先,教学过程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语文教师。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活动,而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其次,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塑造人的语文风格,赋予人以语文的特色,深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人类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后,语文教师的职能不是简单地传递教学知识,而是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相长。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3、语文传统教学的内涵“源于文本,扬于课堂。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传统特色”。语文传统特色越浓,效果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逐渐淡化。那么,什么是是“语文传统”?“语文传统”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传统所指的就这个特色。在我看来,语文传统教学就是诵读、品味、叙写。具体来讲,首先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过程: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说,诵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入课本中,与作融为一体,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如临其境,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产生。

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的策略

1、走进学习教材,扎扎实实学字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中国的汉字文化,理解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不断掌握日常交际能力,有智慧地与人交流。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讲解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字词教学,为学生的日常人际交流与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阅读能力,前后贯通释文本。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名人名言,教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因此多读书,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勇于善问,善于表达自己读书体会,乐于向别人求教,让学生在宽裕的时间里享受读书的乐趣尤为重要。

  3、根据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促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面发展。学生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技能。我国古今大家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恰当的时机选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推动整教学进度,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让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让民族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丁帆.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黄厚江.黄厚江教语文(中学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7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程今吾.程今吾教育文集【M】.1982.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布鲁纳,姚梅林.教学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