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文化发展话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2

良渚古城文化发展话语分析

游佳华 董枝 陈倩朦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36)

摘要:本文运用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良渚的发展以及申遗语境下良渚古城文化发展的话语现象,揭示和凸显那些有助于城市文化发展的话语形式、内容和策略。通过对发展话语主体的研究分析,揭示话语研究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话语研究主体; 城市发展;良渚古城;杭州

  1. 引言

西湖作为杭州的一大象征,早在2011年时就已经申遗成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大运河也申遗成功。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杭州第三个申遗成功的项目。

本文将对关于良渚古城文化发展的话语主体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语篇的内容、功能和意义,揭示话语对良渚发展的重要作用,凸显那些有助于发展的话语形式、内容和策略,进而阐述对杭州城市的影响,为其它城市提供借鉴。

  1. 申遗语境下良渚古城文化发展主体分析

  1. 在申遗语境下,政府主导的公共领域文化话语分析

2010年,良渚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挖掘考古良渚遗址,取得一定成果,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被发现。

2018年1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201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签署申报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标志着良渚申遗正式启动。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说话人——政府的情况。政府的话语权充分表现在良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每一次话语决策对良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申遗仅仅是开始,只是保护利用的路径之一,全局性持续保护利用才是最终目的,而这里的“保护”究竟是否能实现,和政府话语权的使用密切相关。每一次的决策,每一次的批准,每一次的下达的通知都离不开作为媒介的话语,因此更有必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发展政府话语的内容和话语的使用之间的关系。[1]

  1. 在申遗语境下,专家学者关于良渚古城文化发展的建言性话语分析

朱晓宇是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老师,自2017年5月开始,他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良渚古城申遗文本的校译工作之中。朱晓宇对译文要求极高,比如“多元一体”原本是被译作“integrated”,但在这个语境下是说起源阶段的中华文明有着多种文化特点,有共同的倾向,所以朱晓宇用了“unity in persity”这个更加贴合、更能体现词语背后文化负载的表述。

通过分析这些专家学者的建言话语,可以看到,在申遗语境下,学者专家已经深度研究了良渚文化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良渚古城对世界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利于良渚申遗的一些建议。除此之外,专家学者举办的讲座、发表的著作等都能对文化传播、文化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 在申遗语境下,国际组织关于良渚古城申遗的话语分析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5330页申遗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在现场大屏幕上一一呈现,3分钟的陈述后,ICOMOS宣布:“良渚古城遗址证明了它的完整性、真实性,边界合适,符合世界遗产第3和第4条标准,我们建议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所有的遗产组成部分全部列入保护单位。”

ICOMO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次话语权展现的前提。因为这样的国际组织所展现的话语是比较权威、具有可信力的,所以才会有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可经过正当手段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被更多的人认为是真正有价值的,进而得以更好的传承。文化的发展少不了传承,而传承少不了人文,人文少不了话语。ICOMOS的存在以及它的话语权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传播来说是有前提作用的。[2]

  1. 在申遗语境下,新媒介主体的话语分析

2018年1月,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举行了记者见面会。这是首次向公众公开良渚申遗的情况。

2019年6月25日,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北京大学合作“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顺利完成,数十种全新设计的良渚主题文创产品面向公众惊艳亮相,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机构,联袂上演加强版“国家宝藏”。

新媒体话语权的使用,在良渚申遗这个案例中,更多的是起着一个宣传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各种新媒体的宣传,“良渚”更快速的“名声大噪”,激起了人们对良渚的向往,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到国家的文化宝藏。

  1. 结论

良渚申遗成功,全世界的目光有一次聚集在杭州,对杭州的发展来说肯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的。

  1. 提升杭州的国际地位,成为杭州的新名片。

  2. 提升旅游业发展,促进杭州经济发展。良渚申遗成功改善了周边环境,引来全球人们的观光游览,旅游业迅速升温,拉动当地经济。

  3.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丰富了人民生活。一直生活在良渚附近的居民,更第一时间享受到申遗成功带来的利好——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爽心悦目的风景画卷、不断涌现的丰盛配套、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等等,世界良渚,形似杭州风景剧院。

从上面的对主体的分析和评价中, 我们还可以看出发展话语与发展的内在联系。[1]一方面, 发展话语内容将影响发展的内容。另一方面, 话语的内容特点正是反映了当前发展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自身的矛盾: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西方的现代文明冲击着东方的传统文化。因此更有必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发展话语的内容和内容的系统机构。[3]而良渚的发展,是东方的传统文化——中华5000年历史被它“坐实”。让全世界了解到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一个历史的真实,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施旭.从话语研究的视角看城市发展[J].文化艺术研究. 2008(03)

[2]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0.

[3]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作者简介:游佳华(1999.02),女,福建省福州市人,汉族,本科学历,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话语研究

董枝(1999,07),女,云南省曲靖市人,汉族,本科学历,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话语研究

陈倩朦(1998.02),女,浙江省台州市人,汉族,本科学历,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话语研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