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飞鱼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克服“飞鱼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岳守秀

山东省 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

摘要: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飞鱼现象”,教师要采取学习手段直观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过程活动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和学习结果应用化来克服“飞鱼效应”,以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的目的

关键词: 直观 过程 自主.活动 应用

有一则寓言故事:池塘里,一条小鱼和一只蝌蚪,它们形影不离。可蝌蚪先后长出了前后脚,尾巴消失后变成了青蛙离开了池塘。某一天青蛙回来后告诉鱼,它看过很多特别的东西。青蛙说:它看到鸟,有翅膀、有脚、还有很多颜色。青蛙一边说着,鱼一边想像着:一条长着两只脚和两只翅膀的鱼在天空飞翔……。青蛙又说:它看到牛,有四只脚、有角、会吃草、还有粉红色的袋子装满了牛奶。鱼又想像着鱼长有四只脚长有角正在吃草……。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问题就是鱼就是鱼,因为没有走出池塘,所以其想像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管青蛙说得怎么样,鱼想像的都是在鱼的基础上生成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飞鱼现象”。“飞鱼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飞鱼现象”,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谈谈在教学的过程中克服“飞鱼现象”的几点做法。

.学习手段“直观化”

1.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演示和动手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生物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现象。尤其是实验的现象,虽然教材上有具体而详尽的描述,但毕竟是描述的文字,与学生心中的现象不一致,如果不亲眼验证一下实验的现象,很可能就会出现“飞鱼现象”。例如,在讲述红细胞的形状时,书上是这样描述的“具有两面凹的圆饼状”,可是学生脑子里的“两面凹的圆饼状”可能是千差万别。如果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一下自己的红细胞的形状,就会加深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2.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知识形成过程

多媒体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易于突破重难点内容。如《血液循环》的学习目标是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我的教学策略是首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心脏的跳动,了解心脏的位置;后看一看猪的心脏明确心脏的结构、再找一找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指示名称时闪烁,最后讲述体循环、肺循环路线以及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且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动画设计血液流动过程,血液成分变化时有渐进过程。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

.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初三生物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创造性的设计出不同的实验,不同的组选择的实验材料不同,用面包的,用馒头的,也有的用淀粉的;不同的人选择实验条件也不同,淀粉浆糊中有加酸性物质的,有加碱性物质的,有加清水的;有放在沸水中的,有放在37度的恒温中的,也有放在冰箱中的;用来观察不同的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情况。最后汇总交流每个同学的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消化酶和一定的温度和酸碱度。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满足了学生愿望,迎合了学生的喜爱,真正让“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习过程体现“活动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根据教材特点,构建以“活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的机会,给学生更多充分交流的机会。

1)角色扮演活动演一演 学习《人体的激素调节时,我设计的活动是“医生看病”,不同学生扮演激素失调的不同病人看病来演一演来活跃气氛,巩固知识;血管的种类—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血管诉说各自的功能;角色模拟(我是一粒种子---说一说如何长成参天大树?我是氧气----怎样在人体内旅行的?)等学生兴趣盎然,巩固了知识,收获了快乐。

2)手工制作活动---做一做 我让学生制作的生物模型主要有:植物细胞模型、关节的结构、肾单位模型 、花的结构模型、胸骨和肋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模拟器、水绵构造模型等多种生物教具,活动效果很好。

3)辩论赛--正方和反方(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害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

4)调查报告当地食品添加剂种类 转基因食物的种类 调查食用菌种类、糖尿病、肥胖病 艾滋病 各类传染病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植物种类、吸毒的危害等等

5) 课外实践设计活动让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小实验 、给父母设计营养食谱等都能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

我在《花的结构》公开课中,设计了两个活动来突破重难点。第一个活动设计是五“花子”争功,五个学生分别代表花萼、花冠、花柄、雄蕊和雌蕊,展开辩论,比一比谁的功劳大?目地是让学生了解花的功能,明确主要部分是花蕊。第二个活动是做一朵花,学生用各种橡皮泥捏一朵花,几个学生配合捏花,然后展示给其他人看,指出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通过设计这两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花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充分感受学习的魅力和乐趣。

4.学习过程体现“合作化”。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而“做中学”时,给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演练场。在做实验时,每个学生都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共同完成本组的实验学习任务。

.学习形式体现“多样化”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飞鱼效应”,造成理论和现实脱节,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拓宽了获得信息的途径,易于打破思维定势;探究学习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利于学生充分感悟获取知识的科学历程。这些都可以避免“飞鱼效应”,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结果“应用化”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即仅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精通学问,必须亲自去参加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现使用的济南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应用与实践多达三十四个。学习了真菌的知识以后,接着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学习了植物的主要类群,接着带领学生野外实习辨认各种植物。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的书本“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活”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避免“飞鱼效应”的产生。

总之,教师应领悟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急功近利,为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克服“飞鱼效应”,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当代教育新理念》 北京出版社

《新课程和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