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9
/ 2

浅谈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邢成营

(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下泊头小学 山东 滨州 251907 )

摘要:小学阶段本身就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将自读自悟融入到问题设计中去,为学生提出精妙的问题,让学生能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教学工作有所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读自悟;问题设计

前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能自主展开阅读,并且去思考感悟,完成知识建构过程。自读自悟就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读书,然后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去探索之后,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不能受到他人干扰,然后会结合自身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自我感受。

1.准确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和思考,做好外部引导,避免学生无效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生怕学生无法理解或者是理解方向和正确答案不符,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深入讲解、细致讲解,这一方式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重点,包括生字,但是也正是由这一讲解方式的影响,学生无法从整体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只能是片面的理解,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无法提升阅读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读自悟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准确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在阅读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可以在写作中加以体现,因此在阅读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出写作的技巧。例如在《葡萄沟》的课程教学中,找到的问题切入点就是对葡萄的颜色描写,提出问题“作者都描写出哪几种葡萄的颜色”,学生阅读之后有全新的感悟,作者对于葡萄的观察真的很仔细,对于同类型的颜色就描写了好几种,葡萄美,人心更美,盛夏之际,葡萄架就如一个个天然的凉棚,在其中纳凉,有美味的葡萄为伴,热情的维吾尔族相亲会让你大饱口福,在你离开的时候,会大方的让你带走一些。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从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会有多方面的理解,在自己写作文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方式,最后布置作业,自己选择一个去过的景点,或者是公园一角,写出一篇文章,由于在本节课阅读中极为深入,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感悟,小学生后续写作文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

2.设计探究式阅读问题

自读自悟是如今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能自主去思考和探索,进而在教学中有所感悟,阅读独立完成,不断进行探究之后,融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读自悟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问题设计,导入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点,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般问题的选择都会设计成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进而按照这一疑问去发散思维,这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问题设计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例如在《小鹿的玫瑰花》课程学习中,主要让学生感悟为什么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付出让他人幸福,自己也能从中收获快乐。结合小鹿弟弟描写的话语,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鹿弟弟开始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去主动探究,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小鹿脚受伤了,没有亲眼看到玫瑰花开,但是这些玫瑰花却让黄莺、微风感受到了幸福,尽管惋惜,却没有白白浪费。在这一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积累不断丰富,学生也能欣赏一些优美的语言,进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从内容中有所感悟,让别人幸福也是自己的快乐。

3.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自读自悟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然后弄清楚课文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确课文中心思想之后,自己有所感悟。阅读是前提条件,只有高质量的阅读才能有后续的感悟,避免让学生能在阅读中“过目即忘”,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显得极为重要,系统的阅读和讨论之后,自己再阅读全文,会有全新的感悟。问题的设置就是整篇课文的核心所在,让学生能抓住这个核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生词、句子、段落,然后学生会受到教育,进而达到“悟”的程度。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反复的读,分角色阅读、分性别阅读、齐声阅读等等,尽管看似阅读形式多样化,但其实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只是机械的阅读,停留在“读”的层面,很难有所“悟”。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做好课程引入之后,让学生联想和用自己的语言表示故事中的形象,学会助人为乐。借助《学习雷锋好榜样》音乐和《雷锋的故事》课外书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阅读中,布置小组讨论问题,深入理解“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感悟出希望人间有真情,处处都有雷锋的身影,将爱洒向人间。小组讨论之后,举出周边“雷锋叔叔”的例子,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解决自己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继续深入的理解,多角度去分析,这一过程可以依靠团队合作,自读自悟并非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完全独立解决,小组合作是一个加深理解,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和自读自悟并不冲突。

4.立足教材文章的题眼

小学语文教材是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而编制的,从教材上的内容出发,找到教材文章中的题眼,确定用教材课文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作为切入,找到整篇课文的题眼,这样由此切入,以点到面的展开后续教学。例如在《找春天》的课程中,首先创设一个情景,以《春天在哪里》歌曲导入,轻轻地,春天的脚步近了,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到来了,但是春姑娘非常害羞,只有耐心细致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她,孩子们,我们一起去观察,找寻春姑娘的足迹去吧!然后引入本节课程的内容,首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然后自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想表达的主体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课文中哪些词表现出了春天的害羞?”,小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在课文阅读中找寻答案,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相应的扩展,课文中有很多句子把春天写“活”了,赋予春天以生命,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吧!例如随风飘动的柳枝,那是春天的头发吧?小溪的涓涓流水,那是春天在唱歌吧?诸如此类的句子,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一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美妙,既能用语言表达,也能自己动手去模仿,这都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只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外部指引,以问题的形式来让学生从教材课文阅读中进行感悟。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自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形式,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进行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在探究性问题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志芳.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14-15.

[2]王怡珍.适时因势利导 促进自读自悟[J].新教师,2018(05):28-29.

[3]王跃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8(0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