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1

有效教学情境

王佳佳

———语文课堂魅力之花

(河南省济源市沁园中学王佳佳)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表述一定的内容、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它的产生都信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1生活情境激趣

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取得联系。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学生虽然感受到文章中流露出的“爱”,但毕竟时代不同,还是很难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想达到学生情感的沸点,教师先出示一组现实生活中不幸者的图片,再配以《二泉映月》这一哀婉的二胡独奏渲染氛围,学生的情绪就得以调动,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号召捐棉衣的活动,请大家给自己捐的棉衣中放小纸条,写出你想对受助者说的话,要求语言简洁,感情真挚,富有激励性。从同学们书写的内容和富有感情的朗读来看,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调动。

2角色情境激趣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剧,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从而受到人格的熏陶。

3音乐情境激趣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因为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知觉的感受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因而在朗读时可配以雅致、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走近作者,与他一起呼吸,一起思考,情感在语文课中摇曳着美丽的风情。

学习《吆喝》这一课,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北京一夜》这首歌,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京味十足的歌曲,仿佛置身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了解北京风情民俗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4问题情境创设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之在特定的情境中,读书思考,分析理解课文。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我抓住题目这样导入:“仙湖”这一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描述一下它的魅力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再问:“消逝”能不能换成“消失”,为什么?学生辨析之后,教师追问:这样一座美丽的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解决问题。这则导语中的三个问题抓住课文的重点:罗布泊原来是什么样子,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消逝,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5多媒体情境激趣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讲《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学生对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有所了解之后,教师通过一组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和圆明园毁灭的视频,把学生带入那段耻辱的历史情景,对接下来“研读课文,感悟情感”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兴趣激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讲授《苏州园林》,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景观,这样让学生更易理解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学习《三峡》,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再现山峰的高峻,碧水的清澈,江流的汹涌湍急等,这样文章的意境便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悟作者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从而让“情境”为语文教学服务,让语文教学因“情境”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