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情怀暗示殉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矛盾情怀暗示殉道

马静文

马静文

摘要:本文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介绍,旨在让学生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马静文,任教于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子朴素、简洁、明朗而又隽永、深沉、清新的诗歌特色,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体会所描写形象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博爱之情,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并且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简洁的形式和深广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体(矛盾的暗示艺术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多重性)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一条冰冷的铁轨上,一位天才诗人用自己孤独的生命为他的诗歌谱写了最后一首涅槃。火车呼啸而过……这是中国当代诗坛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他就是海子——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用短暂的一生(25岁)演绎了自己神圣而永恒的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板题)

2.诵读诗歌(5分钟)

(1)播放录音。

(2)再请全班男女生分读(注意朗读评价)。

(3)默读,一边品读,一边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从这首诗中你觉得海子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

3.整体感知(10分钟)

(1)先以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回答两个问题,并在诗中找出依据。

(2)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和同学们心目中的海子作比)(多媒体展示)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这是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小时候他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他有两个弟弟,家里经常入不敷出,他一边上学一边还得回家干农活挣工分。1979年他考入北大法律系,几十元的学费也是父母东拼西凑而来,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海子上大学后,从农村来到了北京这所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很不适应,时常感到痛苦、寂寞和惆怅。他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排斥,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这种偏颇使他很少与人交往。可以这样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席之地,他是牺牲了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而献身诗歌创作的,献身于理想的追求的。

4.诗文分析鉴赏(合作探究,穿插朗读、品味,15分钟)

带着对海子的新的认识,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诗文,大胆质疑,小组(4人)讨论,共同交流。

(1)这首诗中的诗眼“幸福”一词在海子心目中有何具体内容和特定含义?(交流、发言)

明确: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

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以及“我”所追求的超脱尘世的、尘世之外的,隐逸式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此看来,诗人向往、憧憬的所谓理想“幸福”生活包括两种生活:即物质的、实在的、不乏新鲜可爱的,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尘世中的幸福和精神的、理想的,不现实的也不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尘世之外的幸福。但在喧嚣浮躁杂乱的物质世界里,这两种理想是不兼容的,也是相互矛盾的,海子既向往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这是虚无缥缈的,属于未来,属于幻想。从这种矛盾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海子内心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理想意识、逃逸意识。当前二种意识互相斗争,相持不下时,就产生了第三种意识,且最终占了上风,他选择了死亡。在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就在离海不远的地方卧轨自杀,身上盖着打开的《圣经》,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之乡,海子,海的儿子。也可以这样说,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心灵中的精神家园。可见:文本写出来的是物质世界,暗示出来的是精神家园,诗人歌唱的是世俗幸福,暗示的是心灵痛苦。这篇诗作的矛盾与痛苦便是诗人灵魂的炼狱。

(2)该怎样理解第二节文字?

第二节照旧以“从明天起”引领全句,定下了矛盾的基调: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矛盾,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矛盾。这是不是意味今天,昨天,以至更加遥远的逝去的日子里,诗人并不是这样生活的呢?诗人真的幸福了吗?闪电式的幸福能够持久吗?但海子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对于家庭、家人,他一直怀有深深的愧疚和歉意。所以,他不希望家人知道他的矛盾和苦恼,他只想让家人幸福,让家人心安,最好能够让家人知道分享他的幸福,哪怕这种幸福仅仅是自己的幻想,仅仅像闪电一样美丽却短暂。

(3)如何理解第三节文字。

“给每一条河……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似乎就是“我”在面朝大海的房子里的追求,这就是大海般的胸怀,它的确让我们感受到春暖花开。“陌生人“是指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在为日常生活所累,忙忙碌碌的世界的过客,“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可以看作是自然的象征,我们不如这样理解:不管海子和现代的商业社会多么格格不入,对尘世如何失望厌倦,可是他仍然保持着一种自然式的唯美思想,也对世间每一个人怀着大海般的情怀,天空一般博大的爱。然而一个“我只愿……”一下陡转,通过这个陡转,情思和内蕴一下子由物质的、尘世的、他人的世界,回到了精神的、心灵的、个人的、玄想的世界。这一句与首节未句形成复沓回环。于是,诗人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却暗示出许多胜过说出来的内容,一个顽强的、执拗的、善良的、矛盾的、痛苦的诗人,就伫立在我们面前了。

5.延伸思考(10分钟)

(1)你认为海子结束生命的原因是什么?他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求解脱可不可取?为什么?(提示:可从诗中“从明天起”、“只愿”切入)

(多媒体展示:面对人生我们不能逃避,应该直面现实,相信未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爱生命。)

(2)你对海子有什么话要说?(酝酿,发言)

6.怀念海子(4分钟)(放哀乐、起立、静默)

海子毅然决然地走了,为了表达与世俗生活的无法共存,为了表达对心中那一方净土的向往……

虽然我们不推崇他用自杀的方式来表达,但作为一个心灵孤独苦旅的诗人,他在生命的终极之时仍然对世人如此的关怀与眷顾,让我们无法不对他崇敬和慕仰,在我们对当代诗坛,当代中国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天才青年诗人深感惋惜的同时,为了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就让我们用真诚而朴实的嗓音朗诵这首诗。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崇高而朴实的名字:海子。

(多媒体展示画面,同时随乐吟诵《面朝大海,春暧花天》)

7.布置作业

(1)日记:“我眼中的幸福”

(2)周记:当代中国的幸福观之我见

附板书设计(多媒体完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733100

TeachingDesignofMianChaoDaHaiandChunNuanHuaKaiinChineseNewCurriculum

MAJingwen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teachingdesignofMianChaoDaHaiandChunNuanHuaKai,hopingtomakestudentsbuilduptheideaofcherishingthelife.

Keywords:Chinese;teachingobjective;keypoint;difficultpoint;teachingmethod;teachingproced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