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课堂教学的生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真实课堂教学的生命

徐榴凤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三小学徐榴凤

曾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首打油诗:“备课先请智囊团,听课学生精挑选,预习之前做铺垫,提问对象有预选,彩排再来四五遍,个个上台会表演。”这首诗贴切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前部分公开课的怪现象——“假”。叶澜教授说过:“一堂课就是一个台阶、一滴水——生命之水,每节课不要追求完美、天衣无缝,要为意外而惊喜。”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追求不断完善的课堂!

一、真实——催化课堂有效生成

玉自璞中琢,艺从真中来。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催化课堂有效生成的源头活水。但审视我们现在部分公开课,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形式的合作……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而效果令人担忧。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利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现摘录一位教师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教学片断,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探讨23×4的算理、算法时,学生出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生1:23乘4等于122。

生2:23乘4等于92。

生3:23乘4等于812。

生4:23乘4等于82。

教师投影仪展示四个不同的算式,问:“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请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812的同学:我是想,个位上算4乘3得12,写12;十位上4乘2得8,写8,所以23乘4等于8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1:我认为他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个位上4乘3得12,十位上4乘2得8,十位上的8怎么变成了百位上的8?

生2:我认为他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个位上4乘3得12,应该写2进1。

生3:我认为812肯定是错的,因为23在20与30之间,它的积在80与120之间,所以23乘4的积根本不可能是812。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8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我做错了,个位上算4乘3得12,写2进1,我没有进1是错误的。

师:当个位满十应该向十位进1,计算结果是92和计算结果是12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个位上算4乘3得12,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4乘2得8,8加1得9,写9,所以23乘4等于92。

没等老师发言生2站起来。

生2:个位上算4乘3得12,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2加1得3,4乘3得12,写12,所以23乘4等于122。

师:看,生1是先把十位上的2与乘数4相乘得8,8加上进位的1得9,所以得到92。生2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4相乘,所以得12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位的1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马上合作想办法验证。

生1:我想:23×4表示4个23连加,23+23+23+23=92,23×4的积是92,所以计算时一定要先乘后加进位1是正确。

生2:我用分拆的方法计算23×4=20×4+3×4=92,所以我也认为计算时一定要先乘后加进位1。

生3: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边说边操作)是4个3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可以扎成1捆,4个2捆是8捆(一捆是10根)?8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9捆,合起来是92。

我不禁为这样精彩绝伦的课拍掌叫好!精心的预设和有效的生成共舞,学生在真实碰撞中激发潜能,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缺憾的美、动态的美、生成的美,这才是我们新课改想要的课!

二、真实——连结师生互动情感

公开课上,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是举手的学生一大片,但能被老师“钦点”的却来来去去总是那几个学生。这样的课堂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薛发根所说:“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课堂品位,课品如人品。而真实,是衡量人品、课品的基本准绳!”课堂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只有真实的课堂教学才是连结师生互动情感的纽带。

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学生学会认直角、锐角、钝角后,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些角。这时我发现一位平时不爱发言、成绩较差的学生表情欲言又止,手低低地举着。我热情地邀请他:“把你的答案和同学一起分享好吗?”他小声地说:“我发现我的手表时针指向3时,分针和时针的夹角是直角。”此时我热情地评价:“太好了,你第一个敢于举手尝试,更了不起的是你能重温上一节课的的知识,如果再仔细观察一定能发现更多在你身边的锐角和钝角,大家有信心试试吗?”说出旧知,老师把她捧上天,这对已有两个或更多答案却没举手的同学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刺激和诱惑。话音刚落,全班几十双小手早已高高举起。

这种真实自然的课,师生情感相互交融,思维发生碰撞,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三、真实——放飞学生个性思维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知识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克服传统的统一施教的弊病。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这样才能放飞个性,才能人人不同,激励更多绚丽的创新火花。

例如:计算8+5=?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再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结果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众说纷纭:

生1:我用摆学具的方法,先摆8个,再摆5个,一共13个。

生2:我把8分成5和3,5+5=10,10+3=13。

生3:我把5分成2和3,8+2=10,10+3=13。

生4:我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5个就是13。

生5;我把8分成6和2,把5分成4和1,6+4=10,2+1=3,10+3=13。

生6:我把8+5看成两个8相加,再减3,8+8=16,16-3=13。

生7:我把8+5看成两个5相加,再加3,5+5=10,10+3=13。

我们呼唤想象,呼唤创新,就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情感,发展个性,完善个性,激励创新,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个性飞扬的数学课堂。

四、真实——促进学生学知与做人

新课程强调:“在让学生学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于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教育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品德高尚,学会做人比学得知识更加重要,而且品德高尚的人在学习上往往更努力。因此,学知与做人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精心准备的教案被学生发现是网上下载,而没有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备课,这样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让学生感到老师上的课是假的,是在教学生如何蒙骗他人,以假乱真,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如果课前教师让少部分学生按指定答案回答,课堂上有的学生没有依据自己的实践和探究,却得到了教师的赞赏,而有的学生经过自己认真操作和计算得出的结论,却得不到了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会误导学生产生这样的观念:投机取巧有利可图,老实人是要吃亏的;如果学生把这种观念逐渐上升为一种价值观甚至人生观,后果是多么可怕!

课堂教学真实自然,如同行云流水,让人耐人寻味,如同陈年老酿,给人享受无穷,如同经典名曲,余音绕梁,经久不息,我们提倡真实的课堂!唯有真实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扎实的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才能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