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地区语音教学难点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闽中地区语音教学难点及建议

叶美月

叶美月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365100

福建闽中地区是多丘陵山区,山路崎岖,乡村错落。这里的方言极多,有的乡村仅相距十多里,话音却相去甚远。“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就是闽中地区最真实的写照。复杂的语言环境,造成这里的人们普通话口音纷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语音标准,语音教学成为本地区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难点。俗话说:“查病情,找病因,好治病。”要解决好本地区的语音教学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学生的发音问题。

一、辅音发音问题

1.跟大多数南方人一样,闽中人对翘舌音无感,“zh、ch、sh、r”与舌尖音“z、c、s、l”基本上没区别开,“三”和“山”、“曾”和“正”、“层”和“陈”是一样的,同样,“日”与“绿”也没区别。

2.“f”与“h”不分。闽中人不善于发唇齿音,如果恭喜你“花财”(发财),你千万别以为是要你花钱;说你“会话”(废话)也不是褒扬你会说话;网络上的“灰常”正是这里的正常发音。

3.“n”与“l”不分。受福州话的影响,闽中南地区不少学生“n”与“l”一致发“l”音,如“男人”说成“兰人”、“困难”说成“困兰”。

二、元音发音问题

1.前后安不分。“an”、“en”、“in”和“ang”、“eng”、“ing”的发音一样,都发前安音。如:“山”与“商”、“申”与“生”、“因”与“英”的发音都相同。

2.卷舌音“er”发成“e”音。比如“儿子”会被说成“蛾子”,“而且”说成“额且”。

3.“Iou”发成“lu”的因。闽中人会把“lou”音中的“o”的发音省略不发,听起来扁平不圆润。

三、也许是因为不善于发卷舌音的缘故,闽中地区的人们口语中极少用儿化音

学生朗读时碰到儿化音都习惯读成“儿”字音,而且还会把“儿”字音读成“鹅”字。

四、还有许多地方性口音,不同县市发音也有不同

那么,造成本地区学生发音不标准的原因是什么?

本人认为,简单来说原因有三:

1.社会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孩子语言的形成和区域人群的语言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最初的语言学习到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周边人群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很难改变的一大因素。

2.教学语言环境的影响。由于教学环境中实际的学习群体与教师群体都还是本地籍的,课堂的教学语言多使用本地区语言,标准的普通话无法常态使用。

3.练习环节缺失。由于本地区的语言习惯,这里的学生甚至教师并不认为有纠正发音的必要,因此也没有纠正过发音,更没有专门的发音练习。

基于这样的语言现状,本地区不少语文教师对语音教学束手无策,有些老师甚至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很少有学生能准确朗读。

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本人对本地区的语音教学方法略有心得,现提几点建议: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个模仿对象,“身教甚于言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而面对同样操着一口方言讲课的老师,学生们如何能准确运用普通话?因此,创建局部语言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素养。

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在校运用标准普通话交谈。要使标准的普通话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师不能用方言教学,还得要求学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提问、作答,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用普通话互相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纠错,使其形成一股学习的风气,带动学生说普通话的积极性。怎样帮助学生自我营造人工语言环境?营造即建造、制作、构造,自我营造就是指自我有意构建能动的心理气候。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构建这样的语言气候,比如建议学生用普通话思考问题,有意把方言和普通话区别开来。我们要求学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学生完全可以把普通话当成第二种语言学习,做到普通话和方言的流利切换。

再次,开展各种有利于推广学习普通话的活动。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体验去培养自我语言能力,由教师的单向传授转为学生主动体验。这样,学习的效果一定能事半功倍。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堂,鼓励学生用普通话表述,要人人都能站起来说,要多说。教师还可以设置多种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普通话。如: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赛等。心理学家认为:激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这些竞赛的进行过程,绝不仅仅只是令那些参赛的学生得到锻炼,语言的信心同样也会在看比赛的学生中传播。

最后,发动各学科的老师使用普通话教学。俗话说“独木难成林”,要彻底改变地区性语言方言化的现象,不能仅仅靠语文老师的几堂语文课。我们可以建议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尽量使用普通话教学,如果师生能在课堂上一起使用普通话,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仅学生的语音能得到纠正,渐渐地老师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这不是一件“双赢”的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