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刘剑峰尹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目前有关于茶文化的概念和意义上,有很多的流派和分歧。关于茶文化,在中国和日本尤为重要,茶文化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本文研究了中日茶文化在茶具方面、礼仪方面、人文文化方面到精神内涵方面上的不同。

关键词:中日茶艺;茶礼;茶室;茶艺精神

一、中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普及的不同

谈及日本茶道首先应了解中国茶道的历史。因为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所以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茶道鼻祖---中国茶艺。中国茶艺,在唐朝时期萌芽,宋朝时期发扬,明朝时期改革,在清朝达到顶峰。但不管唐宋明清,从唐代的茶经,到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仅是通论,是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怎么高兴怎么喝。从官僚到贫民都在享受其中的茶艺精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在中国,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夜深共语、小院焚香等最佳环境和时机,当有有朋自远方来,或者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含着一种非常高雅的情致格调。这是中国茶艺最基本也是高雅的格调。

日本茶道的形式却与中国茶艺大相径庭,日本茶道的形成的确是与中国茶道有血脉相连的,可以说源于中国,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日本茶道却另避蹊径,走出了一条与中国茶艺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茶室到茶具再到精神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并传入日本的。古代日本没有原生的茶树,更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到日本后,茶,在日本开始产生萌芽了。而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等,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在挤压成型而制的。将茶碾碎放进茶壶,放入水将其煮沸。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平安出气,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茶树的开始。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

在奈良,平安时期,这个时期的茶主要是由皇室为中心向外展开的,这段时间构成了日本茶文化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术上称之为“弘仁茶风”当时天皇特好文学,崇尚唐文化,在此期间,推崇唐文化中,茶文化是其最高尚的文化。

在镰仓时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任务荣西写了日本第一步茶书后,分为两大系别,一是禅宗系,一是律宗系饮茶是以师院为中心,这是镰仓时代的茶文化主流。在镰仓末期,常文华以寺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不断进行传播,最后,在江户时代,是日本茶道最辉煌时期,日本吸收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却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一种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僧才可以享用,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被局限在皇室的周围,而中国的茶道却大众化,从上到下,平民或许都养成了一种茶必需品的习惯。当时日本茶道的形式和内容都极力模仿大唐。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随着茶叶种植的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向平民普及。

二、中日茶文化的礼仪形式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

日本的茶道最开始时僧侣用来凝神冥想的一种礼仪形式。后来经过“吃茶”的引导,后来才变成为分享茶的一种礼仪形式。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一种礼仪形式化的体现,为客人奉茶之事,被称为“茶汤”。和其他亚洲茶文化形式目的一致的是都是一种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传统文化。

日本茶道比喝更要的是其形式,注重的是喝茶的气氛还有礼仪形式。除了色、香、味、水质、火候、茶具外。它还有一整套的仪式,点茶的动作、姿势,表情甚至是迈哪只脚都有细密严苛的规定,不得轻易一步。茶道之魂,也寓于这一套仪式之中。

日本的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在日本最能体现茶道本质的,是茶亭与茶室的设计。茶亭与一般的庭院不同,这里只有两个字“寂寥”。在正式进入茶室之前,客人要先在茶亭里净身净心。这意味着茶道中的茶亭,不是供人玩赏,而是进行修道的场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没一颗树,甚至没一片树叶,无不凝结着主人的苦心,散发着:和、敬、清、寂的气息,经过这样一番的苦心经营,来到茶室时,客人内人的火气已经消尽。茶室的门很小,只有半米多高,客人需跪着才能进去。茶室通常较小,其中的摆设简单,进入茶室后,客人首先要行礼,向墨迹拜读。

接待宾客方面,有专门的茶师进行茶道表演,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其中茶道表演最引人注目的是点碳与点茶。点碳表演的高境界是过程中的洁净与优美,茶道用的碳像是古老的工艺品,整个过程中,客人们静静的欣赏表演。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宗教仪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然后遵照礼仪开始依次擦拭茶罐、茶勺、清水罐和茶碗。这都是日本茶道独到的文化形式,是历史的结晶,茶道礼仪的庄重,宾主之间的相互心灵净化,都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

三、中日茶文化在茶具、茶室方面的不同

日本茶道相对中国茶艺,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从格局摆设,茶具器皿,到精神内涵,都形成了日本茶道独有的特色。

茶室方面,中国的茶室一般是在不同朝代的变迁与改变中以茶馆的形式呈现出来,茶馆是中国茶茶室的载体,随着人们饮茶风俗的兴起与演变,作为饮茶的专门公共场所茶馆,也经历了数代的发展,承载着极具特色的文化使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随着茶叶及饮茶习俗的兴盛而出现的,是一种以饮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尔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形成不同的茶具文化,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茶艺可以说已深入千家万户。

日本茶室有自己独有的格局与内涵,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达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一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墙上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功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凉炉,煮水用的风炉﹔茶釜、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汤瓶,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称“急须”﹔茶碗,盛茶汤用的瓷碗。另外﹐还有研磨茶叶的“茶磨”、夹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篮”;清洁茶具用的“水翻”;装香用的“香盒”;沏茶时用于搅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叶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鸟羽毛制成﹑用于拂尘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炉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四、日本茶道独特的精神内涵

我们所知道的日本茶道文化,提倡的是和、敬、清、寂四种境界。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

参考文献:

[1]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09).

[2]王瑞林,王鹤.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剑峰(1993-),男,辽宁省沈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