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后进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根雕”后进生

张代坤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一中443700

面向全体,关键是面向每一个后进生。后进生不是可以任意搓捏的泥巴,不是“朽木不可雕”,而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根块”。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势象形”,艺术地“根雕”,同样会使他们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学习上的后进生其实是“学困生”,即在学习上有困难、有欠缺、有障碍的学生。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忽视、排斥他们是应试教育的最大过错之一,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所谓面向全体,说到底,关键还在于面向每一个后进生。因此,厚爱后进生是基础教育的应有师道,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职责。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需要耐心、讲究教育艺术的系统工程。后进生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搓揉的泥团,很难通过简单的泥捏塑成期盼的模型。后进生也不是只可丢弃而不可雕塑的“朽木”。“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根块”(有时甚至是很难寻觅、不可多得的“根块”),是情感世界、知识视野并不异化的活生生的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就是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势象形”,进行艺术的“根雕”,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坚决摈弃“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精心设计,或扬长避短,或扬长截短,或扬长补短,实行系统的“根雕工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

一、温情关爱是“根雕”的起点

要从情感上激发后进生,把“冷灶”烧成“热灶”,唤起他们的觉悟,从而立下“重塑自我”之志。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只要其优势得到发挥,“差生”、“后进生”也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材生”。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其智能的最佳点。由于受到年龄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学生对自己并没有准确的评估,对自己未来的“设计”往往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多接触学生、多研究学生。因为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智能的最佳点,就能成为“后劲生”,甚至可以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也是“瓦拉赫效应”的有益启示。

二、寻回自信是“根雕”的风帆

寻找闪光点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进程。要寻找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获得哪怕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成功,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发展自我的信心和快乐。教育实践表明,后进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自卑感,自认为是块“朽木”。长期的压抑导致心灵的闭锁,当然也就很少有表现才能的机会。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明的教师会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那些不易为人注意的优点,适时点拨并放大,让学生“喜出望外”。也许,动情欣赏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功虽然不是真正的溢美之辞,其功效却不可低估。比如,有一个性格孤僻而又乡音极重的后进生,终于有一天在班会上登台朗诵,尽管她的诗作稚嫩平淡,表演也十分拘谨,却得到了老师的格外称赞。有时候小题大作、适当夸大可能会带来惊人的收获。成功,在过去往往仅被理解为一种结果,一种在终结性评价中给予的认可或赞扬。今天,我们应该以新的目光看待成功,并且把成功视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激励学生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在自我成功中实现新的跨越。

三、反思感悟是“根雕”的基础

要帮助后进生从理性上认识自我,从心理上告别旧我,积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让学生每做一件事学会自我判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激励人上进的原动力,后进生在不断清除“困惑”的同时,更增强了告别昨天的自信心。这不仅有利于个性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确立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四、心灵碰撞是“根雕”的情商

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多给后进生一分真情,多给后进生一分关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厚爱甚至偏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造机会,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南风效应”,让他们拥有一个愉快的心境,在和风习习中去掉自我保护的“盔甲”。优先提问,优先批阅作业,优先参与集体活动,优先鼓励表扬……何愁学生不向你敞开心扉?

五、信任激励是“根雕”的动力

要积极鼓励后进生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改善自我、完善自我。一般说来,学生是能够意识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及塑造的,融洽的师生情感和初尝的成功喜悦往往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适时的鼓励、适量的鼓励、适度的鼓励不仅能够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防止出现反复,而且新的期望会进一步促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满腔的感激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转化一名后进生对班级、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来说,其影响与贡献都不比培养一名优等生小,付出的劳动及其复杂程度也不在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