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尝试

肖珊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肖珊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正是学生在教师指定的一个学习目标下,自己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及难点,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确定实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更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目标的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又能减轻学生负担。

1.先学——自主学习

学生的“先学”就是一种预习,但并不是那种简单而无目的的预习,也不是肤浅的学习,而是需要一种引导,需要一定方法,需要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课前独立学习,解决好自身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计划性“先学”,每节课都要针对学习的内容精心编写预习学案导学稿。学案导学稿应包含以下四大模块:

教学目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技能目标。

重点及难点:列举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包括“预习自学,即时反馈,疑难重点展示,交流合作等”。

当堂检测:针对双基编制的典型练习,控制在5~10小题左右。

(2)指导性“先学”,根据要求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常规性“先学”,即重点放在阅读和双基学习上,按教材顺序,以填空形式,一般在教材中可以找到,从而引导学生看教材。如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的第一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节内容比较简单,只包括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和声速三个知识点,对于这些我们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之后归纳知识,而教师的作用是及时点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练习,收集反馈。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内容的通过率一般在95%以上。

突破性“先学”,即针对教材的目标、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演算,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的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中的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虽不难,由于课文没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给学生的自学造成了很大困难,在疑难重点展示中,我让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以下大胆猜想:

A.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填“相等”或“不相等”)。

B.这时物到镜的距离和像到镜的距离(填“相等”或“不相等”)。

C.将光屏放在物体的另一侧并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物体的像。

D.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用以上这些猜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以上课例的预习设计,对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实践证明,这节内容的通过率也在95%以上。

(3)“即时反馈和当堂检测”,作业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最好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学生在预习之后,必须做出书面的预习作业,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先学”来确定如何“后教”。

(4)“先学”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是时间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先学”必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要努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先学”。我们的做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精编练习,尽量将课后作业放在课堂上做,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在有前置作业的时候不布置科学课外作业,给学生的预习留时间。

第二是作业的真实性。如果作业缺乏真实性,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掩盖,在后教中没有得到体现,就会造成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知识缺漏,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不容忽视。我们的做法是在前置作业的各模块中进行“预习自学”,由于是通过填空形式再现教材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全部完成,而对于其他模块,则可视自己的能力,可多做也可少做;另外,每次前置作业都要通过在课堂上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检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要切实落实“先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问题形成、提出,产生困惑、碰撞,逼近发展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也更有兴趣。

2.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点拨,疑难重点展示等手段,把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联成线,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以学定教。教师课前要进行个性化备课,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大概设计,课前一定要检查学习的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因生施教。课堂更具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

(2)以教促学。这里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验,更清楚地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其次,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

(3)改变教学方式。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教师要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要让出机会,让出问题,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在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质疑中,通过生教生,让学生自己解决,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进而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