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3

《社会学》课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例

李葆华高启达兰迎春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讨论式教学法

一、研究概况

当前,大学《社会学》课堂教学一般都遵循着单一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沉默、被动的学习状态。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向我们提出挑战,要求我们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实践表明,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社会学》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①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同时互动又指人际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统称为师生互动。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式是基于“互动”、“建构”这些重要的思想,融和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思想,“互动”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建构”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对新知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学过程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其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总之,师生互动型教学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教师为配合学生学习而不断引发教学活动,学生又不断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满足自身学习要求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很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第二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本研究围绕高校社会学教学过程中,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中心展开的。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

一般地说,讨论法是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讨论法是根据教材要求,拟定讨论课题,集体研究探讨、切磋琢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1990年出版的《教法大全》有如下的定义: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由于讨论式教学往往是以问题为引导,所以在国外有人也把讨论式教学称为问题讨论法或课题讨论法,著名的有美国学者林格伦和前苏联教学法专家达尼洛夫。他们给出的定义如下:教学中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或讨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归结起来,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讨论式教学在社会学课教学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社会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它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性学科。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体验,是高等教育改革改革对高校社会学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而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局面己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己经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将讨论式应用于社会学教学中,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

二、实施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伴随着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授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因此,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个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

(二)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既成的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来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的学习方法,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表面层次,他们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模块进行对比,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质部分归为一类;性质不同的,对其重新编码,再进行学习。因此,学生之前学习完全没接触过的知识比较困难。

(三)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人的行为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要,人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外,还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需要。人要发展自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需要就是人的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起点、年龄、个性不一样,交流需要的层次是有所区别的,而无论哪个层次上的需要,都可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它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合理引导学生们的需求,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合理需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达成需要的动态平衡。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原则

在实施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激励原则、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1、启发诱导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而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因此,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的全过程,教师都必须注意启发。首先,讨论题要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的探讨兴趣。其次,当讨论展开后,教师要细心听取各种见解,不失时机地加予引导,让学生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

2、激励原则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大胆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不管学生的答案如何,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最好是提一些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的问题,让每一个或每一组学生都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目的性原则

课堂讨论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讨论要突出重点、有效解决难点,要使学生会用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教师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齐心攻关。此外,只有讨论目的明确了,才能设计好的讨论题和选择适当的讨论方法。

4、层次性原则

根据社会学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一、二个核心问题,而这些核心问题往往由若干联系密切的小问题构成。在问题设计时,一方面要弄清这些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课前准备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讲解艺术的发挥和知识、能力的示范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要深人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外,还要广博地收集、阅读、积累有关资料,以便对课堂要讲授的知识做出必要而又有趣的扩展。当代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课文中条条款款的讲解,而对课本内容以外的知识更有兴趣,希望摄取更多的与专业或自身相关的知识。例如,当讲授“城市化”一章时,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分析当前我国高速城市化的现状,还要把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相关知识扩充到课堂中去,可以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什么是城市,对城市的印象,城市化的利与弊等等,通过互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城市化问题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的弦,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主动发展,从而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可以完全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度地敞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讲授“社会角色”一章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分别通过家庭、学校、单位等场景表演,让学生体会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转变,实践表明,一个故事、一个对话、一个笑话、一个游戏都会使你的课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学生们的学校效果将大大提升。认知心理学认为,体会成功愉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鼓励其直接从事认识活动。教师应该尽量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个永远对学生充满信心的教师,一个全班笑语盈盈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表现。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另一种是人人都准备,全班范围内自由讨论。从有利于讨论的角度讲,采取第一种形式对保证讨论较快地开展是有益的。第二种形式是自由式讨论。这种形式的发言人在较宽松的气氛下,较随意地发表个人见解,其他人也较自然地进行应对与质疑,部分事前准备较充分的学生由于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较为深入或对相关内容较熟悉,从而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易于起到引发其他同学共同思考并参与讨论的作用。

(四)课后总结

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总结,号称点睛之笔,总结内容又分为方法总结和内容总结。方法总结是对已采取的讨论形式进行总结。进行方法总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座谈,将学生意见收集起来,及时找出讨论过程中的利弊,听取学生对改进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内容总结是由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对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进行分析。点评时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还要对学生现场参与的态度乃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说话不多的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四、结束语

传统教学并没有开拓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而思维的拓展只有在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才发生。在讨论式教学中,讨论的效果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运用能力高低的体现。学生观点表达越顺畅,思维越活跃,那么思维能力也就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也为其真正创造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针对互动教学模式体系构建、以及效果评估和实施反馈等环节做出深入研究,进而推广至其它高校社会学科中去。

参考文献:

[1]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6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12

[3]阎军等.师生互动双主体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3

[4]李德显.师生互动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5]李如齐.论师生互动型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现条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此文是济宁医学院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第74卷)》,中国大百全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