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须上成语文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语文课须上成语文课

张龙成

山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252201

摘要:一、“语文课须上成语文课”这一命题的原因。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三、语言与思维有机结合。四、语文课应与生活联系,具有开放性。五、应突出“致用观”、实践性。

关键词:语文课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语言思维开放性实践性语文素养

此语一出,或许令人咋舌,只缘现今语文课不大受学生欢迎,亦未引起教育一线负责人的重视(二者孰轻孰重,很难定论)。语文教师在夹缝中生存,处于尴尬境地。我想说的是,语文课,必须由语文教师自身拯救。

当代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崭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学艺术、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新的形势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由此,也可折射出我们应该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或者说,我们教出的学生应从语文教师身上学到什么。

实际情况是,很多的语文课走了味,没有语文课的特点,教师索然寡味,学生索然寡味。语文学科“历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人文精神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能够“突出反映人类社会的事、情、理、志,表现民族的精神、情操、审美情趣等”,“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自然、社会、人生,感悟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提高对真善美的发现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刘丽辉、陈栋华《人格教育与语文教育》)。因之,语文课应该有很多滋味,应该细细品味。不会品味,则没有品位,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也就很难恭维。几年前我写过一首《西江月》,可以说是对语文课比较形象的评价:“不蔓不枝难再,支离破碎时有。听说读写思难逗,秀词美韵全无。欲提语文素养,仍须滋养润物。休言学子情致疏,教学相长是务。”绝无夸张成分,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心知肚明。

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有诸多原因。语文教师自身以及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不应对语文漠视,应抱有极大的热诚,并有坚实的行动。语文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学科。大而言之,语文关乎到祖国文明进程,“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语)总而言之,它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立身行事密切相关。小而言之,高考语文将长期存在(任何人、任何时期不敢也不能削弱)。

语文课必须上成语文课,语文课应有语文课的特点。

从多年教学实践以及当今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语文课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

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二者相得益彰,而不能左支右绌。有的教师注重语文知识,有的侧重学生个体,应该是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什么时候也不过时。这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最重要的标尺。

二、语言与思维有机结合。

若要真正领悟语文学习的真谛,必须将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语言与思维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相融的整体,二者相离则与语文特质相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语文爱好者,就必须善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学生分享。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与思维的碰撞。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语)。教师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其思想、观点、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人格。

三、语文课应与生活联系,具有开放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大语文,大语文就必须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没有生活的多彩,没有时代的激流,语文课岂不是死水一潭!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个不善于与生活联系的语文教师是蹩脚的,一个不关心时代、不热爱生活的学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比如,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语文教师就应该印发这方面的文章,让学生领略永不过时的“长征精神”(现在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不是多余的(只能有益)。

四、应突出“致用观”、实践性。

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注定了语文学习要学以致用,而且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独特的情感体验,说出自己想说、愿说的话。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充分思考,玩味语言,揣摩情感,徜徉于妙不可言的语文世界。比如,词语(包括成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应有意识加强,进而带动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是前提,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学生能够富有表现力地表达,能敏锐地辨识词语是否正确运用,就说明词语掌握得好。这样坚持,学生的应试能力、语文素养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总之,语文课应上成语文课,语文课应有语文课的特色。语文课应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语文教师应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体现者。语文课应是激情洋溢、驰骋想象的天地,是思考的王国、创新的乐园,是莘莘学子的精神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