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浅谈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曾凡鼎

曾凡鼎湖北省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5600

一、面向全体,摒弃好坏学生之分,做平等起点的守护者

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在接任班主任工作时,常常会通过各种途径对该班学生作多侧面、多角度的了解,以利于班集管理工作能迅速走上正轨。然而就在这预热过程中,人们常常也就给班级学生下意识地划上了“好”、“坏”、“中”、“差”的标签。尤其是对那些文化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不浓、常常表现出异常行为的学生便被列入“差”的行列,是纪律管理的重点对象。一位好心的政教负责人曾对一位班主任说:“那个班你把那四个差生管住班风就好了,万一不行就想办法将他们交给他们的父母管理。”父母交给学校,学校交给父母,这样的“差”生,家在何处?他们还未成年,还在接受义务教育,“差”由何来?恐怕承担教育重任的教师难辞其咎。学生只有个性差异,没有好坏之分,平等对待全体学生,是形成极强的班级凝聚力的心灵法码。班级管理要让每个学生处在同样的起点,摒弃“好”、“坏”差距,将进取的机会赋与每一个学生,才会使每位同学信心十足、各尽其能,这样的班级也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只要每位同学尽其所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皆有所长,便是班主任管理的成功所在,这样的学生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正如梁启超所言:“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件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二、海纳百川,摒弃师道尊严,做教育本能的升华者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独立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还欠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自控能力,极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便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有时甚至是明知故犯,即使是对经常关心他的老师也会顶撞。对此,班主任常常“居高临下”,摆出“教育者”的“架势”,说话带着一种职业的“指令腔”,要求他们“要这样,不要那样”,师生之情被淹没在教师无的放矢或想当然的推理的上纲上线的说教、训斥之中。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若事事唯命是从,则难成大器。以听话与否为作为衡量学生标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以理念战胜本能,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只要班主任用心去领会,学生那一次次失误就是他们向成功迈进的一个个转折点。师道在今天应该辅以新的内涵,新时代的班主任应具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人格,不因受教育者的表现左右自己,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学生探索人生之道的协助者、合作者,从一个教育本能的体现者转化为教育理念的升华者。

三、走进心灵,摒弃草率,做稚嫩心灵的抚慰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班主任心灵发出的那似母乳般的“爱”,是教育之根。我国快速转型的社会现实急待班主任给学生作好心灵的抚慰。尤其在广大农村中学,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学校出现了特殊群体——留守生,“有娘养,无娘教”已成为他们的成长迷惑。缺少了亲情呵护,习惯养成、自信找寻、情感寄托、生理成长等方面都盼望着老师的呵护。如虚荣心,这正是学生寻找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们精神世界文明与野蛮的最后一道屏障,诱导得好,虚荣心可以变成自尊心,否则将使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心灵更是脆弱,对待他们要禁用刺激性语言,一时骂老实了,等于火山爆发前的宁静。男女生之间的相互羡慕、交住,是学生身心发育走向成熟的征兆,教师只能给予积极引导,并适时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简单地阻止,草率地判以“早恋”的定论。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与学生甘苦共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来抚慰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进取的情感闸门。

四、摒弃告状式的家访,做成长捷报的传递者

一位初二女生,因多次与他班的男生写信,该班班主任便将其定性为早恋,且屡教不改。为联系家长共同管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四,该班主任便与该女生一道去她家家访。在行进途中,班主任偶遇一熟人,下意识交谈了一会儿。可就是这短短的一会儿,该女生悄然转身奔向河边,当这位班主任沿回路找寻不着,跑向河边时,河对岸路人已发出了呼救之声。该女生在水中一沉一浮,该班主任抢救及时,才使该女生幸免一难。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如何进行家访、访什么,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里,更是每位班主任应深思熟虑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中,不少班主任是将“问题”学生的情况向家长汇报,班主任管理不了,便寄希望于家长,其结果是使学生受到家长的又一次训斥或“法西斯”的惩罚,不仅不能达到共同管理的目的,反而使学生更快地走上了迷途。上面的女生,在那次事件过后,便过早地走上了失学之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不遗余力地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求得家长反馈信息,便可以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里的大金矿。所以我认为,新时代一个有极强责任心的班主任应该树立报喜不报忧的家访理念,做学生成长捷报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