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工学结合模式初探

周春晖(湖南省新邵县职业中专湖南新邵422900

【摘要】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课程、学生评价等管理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职业中专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探讨工学结合新模式实施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050-02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竟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邵县职业中专是湖南省最早学习和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试点的学校之一。1997年,“双元制”办学模式首先在建筑专业得到应用,为此,学校特组建了三级建筑企业——新邵县教育建筑公司,为“双元制”办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筑专业的学生既是学校的一员,又是企业的一员。每星期他们有两天在教室学理论,三天在公司或工地顶岗实践,真正实现了教室与工地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2006年开始在机电、模具、电子三个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面笔者就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处理课程、学生评价等管理方面的问题谈点浅薄的经验。

一、安排好上岗时间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的特点,分三个阶段设计和安排学生的顶岗时间。

1.高一年级,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时间比为3:2,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训在校内实训室及校办工厂完成。期间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二年级,采取“滚动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分为四个批次,每个学生实习周期为3个月,实现批次间学生无缝隙对接。这种模式以县域企业为主。滚动式工学结合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后企业岗位空缺的问题。

3.高三年级,学生先在校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参加行业资格认证考试或劳动保障部门的技能证书考试,完成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最后,以班为单位输送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二、确定好合作企业

确定合作企业要在事前进行考察,选择有一定规模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其中订单式合作企业是工学结合的首选企业。企业必须满足按照我校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要求,能提供足量的技能岗位,能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企业要有良好的安全的工作、生活条件。劳动时间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国家法律的规定。校企合作实施合同管理。

三、调整好课程内容

工学结合教育要达到传统三年制职高的课内课时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合理安排,完全能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水平。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不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和合并,而是要依据培养目标以顶岗实践岗位为出发点,重新定位,重新组织,重新编排。课程设置要紧扣培养适应基层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为目标,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应用性教育。具体地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一是精简普通文化课程,对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文化课内容进行缩减,采取选修和学生自学的方法予以补充;二是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学生立足社会,从事职业的主要支撑,因此专业主干课程不能缩减,而要加强;三是同合作企业开发校本教材,共同施教,这类教材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最具实用性。

四、塑造好岗位意识

为确保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将学生从在校生活学习顺利转化到在企业生活学习十分重要。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要在以下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大力加强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

1、准备阶段。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动员大会、讲座和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工学结合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对所去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进行提前渗透,邀请企业的管理领导、技术专家来校举办职业指导报告或系列讲座。

2.实施阶段。班主任结合企业的要求,有争对性地帮助学生制订好训练计划,加强劳动纪律教育和质量意识教育,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认识、行为诸方面的表现,并做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助。

3.总结阶段。班主任在工学结合结束后,应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开展经验交流和心得体会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树立学生的敬业精神,为下一轮工学结合的开展奠定牢实的思想基础。

五、建立好评价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对之进行管理和评估。

1.以弹性学制为保障,完善学分制条件下的“工学结合”课程成绩评定。

①对不属于工学结合岗位的文化课程模块,其课程总学时数按原教学计划执行,采用增加在校学习周课时数的办法进行补足。

②与实习岗位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由于课堂教学课时数的大幅度减少,则采用教师讲授与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的成绩评定分解为三部分:课堂教学成绩(考试)占50%、实习成绩(考察)占30%、实习报告或作品(考察)占20%。③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习岗位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的实习以及校企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的学习,完全采用工学结合的企业工作时量替换教育部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与实训课时量。其成绩的评定由社会化技能考证成绩(考试)和工学结合实习成绩(考核)按各占50%的比例评定。

2.建立工学结合期间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

为将工学结合工作落到实处,班主任(或带队教师)和主体学生能否按计划圆满主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是关键。因此,必须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对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督促作用。①建立工学结合教师考核评价表,主要从教学计划的完成、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安全工作以及常规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②建立工学结合学生考核评价表,主要从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教师(师傅)的评价、实习日志等方面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