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差异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浅谈“差异性”教学

程科学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程科学

前几天在书中读到过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形象的语言这样说:“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烧死。”

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去如何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呢?应试教育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而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发展功能。一个班有五十个学生,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知识基础等各不相同。教学时,不但要考虑到他们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差异。教材是统一的,教学方法如果也一样,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特长也得不到发挥。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差异性”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互助式教育

在教学中,我以“大纲”的要求为准绳,让大部分的学生切实掌握好;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加强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并能够为其他同学解决难题。在班上将学生按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分成两种类型学习小组,一种是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成(简称A组),一种是优生和中等生组成(简称B组),对于B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扶”主要体现在学习题的设计中,课堂上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把较多的精力用于辅导A组学生学习。B组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通过“再创造”而获得知识,发展了学习能力。A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学懂学会,真正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另外,我还利用上了同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对彼此也最了解,是最好不过的互助学习对象了。我把班上的每一对同桌都做了精心的搭配,让他们能成为一种最好的互补组。一个做小老师,一个做学生。小老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老师,学生要争取最大的进步,让自己能从学生变成小老师。他们很愿意这样学习、生活。

二、特长式教育

孩子们是很愿意被人表扬的,很想把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而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即使是成绩差的同学也有他的优点和特长,如果发挥出来,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如班上有的同学,原来上课不专心听,作业都不做,学习成绩经常不及格。但他热心帮助同学,对于班级事情很积极,我发挥他的特长,在班上有意让他当学习小组长,把他的积极性引到学习上来。并告诉他,要想真正担负起组长职责,自己首先要把学习学好,这样别的同学才服你。我还在班上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把它和同桌的“小老师和学生”结合起来,让这种方法真正地起效果。我这个做老师的在字词上就不用再化大量时间帮他们把关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写些小随笔了。通过教师、同学的帮助和他们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有了一些小进步。

三、信心式教育

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差生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比其他孩子更敏感的心,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如果他们被老师提问:“下面找几个差生回答一下问题。”老师的本意可能是想了解学习较差的同学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但“差生”一出口,被叫到的同学处境一定很难堪。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当着众人面被指定为差生,这种滋味如何?这些学生可能因为老师一直把他们当成差生而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落越远。因此我们对学习较差的同学不仅不能歧视,相反更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怀与爱心,使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树立信心。其实,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会收获别样的心情。

让那些学困生们树立信心,会从心灵深处让他们得以改变。设法为“差生”们提供条件,让他们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这要比让他把作业多写上几遍,把习题多做几道要强上百倍。

四、书信式教育

有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单独和他们谈话,我就利用上了作业本。在作业批改中,我根据学生上课情况、自身特点,因人而异,利用评语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及时知道老师对他们的看法,做到了一定意义上的交流,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批语。对于学生能写出最佳答案的,我的批语是:瞧,你做的多棒,请你也帮帮那些还不理解的小伙伴。有的学生做的也可以,不过不很理想。我的批语是:这样做也挺不错的,再想一想,还有沒有更好的说法。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不会做,我的批语是:不要急,你好好想想,会想出来的。当学生通过思考、看书后,学会了时,我又批语:祝贺你,你真了不起!此外,许多学生的作业写的认真、工整,我又及时写上批语,给予鼓励。使学生看到评语后,感到方向明确,并能主动按评语的指导和要求去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以点拨、鼓励为主,因材施教。而在我写这种似乎有些琐碎的批语时,也收获了很多。孩子们有时会给我写回信,他们的字体虽稚嫩,语言虽单调,可,收到后,我总会笑上一阵。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因材施教”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正如李俊和老师所说“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无限中找到永久,从而使永久得到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