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探讨

骆明

浙江省萧山中学311200

摘要: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干扰,由于缺乏心理素质训练,使比赛受到影响,为使短跑运动员在赛前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并能取得好成绩,认为在平时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方法

一、前言

短跑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往往在毫秒之间决定运动员比赛的胜负,这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多年的训练与比赛的实践经验已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其在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造好成绩的基础,合理有效的技术是发挥素质水平保证,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正常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关键。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确是优秀运动员的一项关键素质,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而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自己学习和训练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和分析了提高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适宜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萧山普通高中部分短跑运动员共计20名,其中二级运动员9名、三级运动员11名。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萧山普通高中部分短跑运动员共计20名,其中二级运动员9名、三级运动员11名,在比赛前所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对所述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2)查阅大量文献:查阅大量关于短跑心理训练的文献资料获取信息。

(3)数据统计法:对所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分析与讨论

1.心理训练在短跑中的作用。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运动员稳定的适宜的心理状态,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比赛中发挥出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有重要意义。在短跑的比赛中,除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心理素质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所起的作用,应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心理可以使运动员超常发挥技术,创造优异成绩。

2.短跑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

(1)最佳的心理状态。富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注意力集中,比赛目标明确,在大赛的压力下仍能毫不费力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达到忘我境地。

(2)消极的心理状态。①焦虑。焦虑是由运动员精神负担过重引起的。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技术动作的完成上出现身体紧张,神经质,无谓的担忧,说话滔滔不绝,准备活动没完没了,对队友或教练表情冷淡,言谈举止不合群,这样的心理状态尤其在跳高、跨栏等项目上更为突出。②自信心不足。有些运动员在临近比赛时,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不断反省,怀疑平时的训练是否适宜,赛前准备是否充分,能否在比赛中正常发挥等,内心深处似乎都有“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通病。他们总爱用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动摇自己的信心。具体表现为紧张不安,对赛前准备心不在焉,言谈之中,自我贬低,过多地注意竞争对手,没等比赛就把名次的座椅让给了别人,早早地为比赛的失利寻找托辞。③失去自控力。重大比赛使运动员对严格的比赛秩序和规则无可奈何,加上随着大赛的临近,运动队各自制定的制度不断出台,更令运动员不知所措,使他们无法理智地控制情绪,集中精力准备比赛。这种状态在个别离不开教练员“保护”和“指点”的运动员中表现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受挫感日连严重、行为不负责任、不能坚持完成赛前准备计划、注意力不集中、在行为和言谈中流出孤立无援之感。

3.赛前运动员身心状态和特征分析。将受试者的反应分为认知、行为、情绪和身体四大类别,每类中最后续分为自我指向、关系指向和待定三类。自我指向包括不直接涉及他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情况;关系指向类包括直接涉及他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情况。如果不能明确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指向,则归为待定类。20名受试者在描述赛前身心状态时积极受试的比例为60%,消极受试者的比例为40%,积极受试者是消极受试者的1.5倍;自我指向陈述比例为80%,关系指向陈述的比例为20%,自我指向陈述是关系指向陈述的4倍。

经调查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下表一:

表一.短跑运动员赛前感到担心或害怕的原因一览表

在受试者写出的200个句子中,有30句表达了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占14.20%(“没有紧张的感觉”、“不怕对手”、“有时会紧张不起来”等带有否定词的句子不计)。“紧张”出现在7句中,是第1高频词:“怕”与“害怕”出现在6句中,“担心”出现在3句,“发愁”、“焦虑”、“畏惧”、怯场”各出现1次。

以上30个表达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的句子中,有13句具体说明了感到担心、害怕的原因。通过频率统计发现:

(1)有一半原因属于可控性很低或较低的原因,如环境因素属不可控因素,比赛结果由于受到对方水平、裁判员等因素影响,可控性也相对较低。运动员对此给予过多关注,实在于事无补。

(2)引起运动员担心和害怕的第一大因素为比赛过程因素,占所有原因的27.14%。其中多为可控性较高的因素。

4.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随着短跑运动的发展,短跑运动员的水平越来越高,比赛越来越紧张、激烈,短跑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短跑训练中,要重点加强心理训练,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赛前的心理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比赛任务。参加运动竞赛的运动员,首先必须明确比赛的任务。因为比赛任务是否明确,决定着运动员的奋斗目标。为了明确比赛任务,要全面做到“知己知彼”。

(2)培养意志力。意志是运动员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在运动上所表现出来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短跑的目的是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这就要求运动员应具有坚强的意志与疲劳作斗争。运动疲劳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还包括了感觉、情感和意识上的多样性的疲劳。因此,在比赛前要使运动员逐渐处于一种跃跃欲试敢与对手比高低的竞争状态,形成高昂的士气和不怕任何困难的战斗意志,从心理上压倒对手。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平时训练的基础,提高战斗意志,增强意志的顽强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使运动员在比赛表现出任务愈艰巨,斗志愈旺盛,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百折不挠,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

(3)增加肌肉放松能力与肌肉用力感的训练。短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速度快、强度大,紧张激烈,因此,应增强运动员放松能力的训练。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强,能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时,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速度耐力,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增强技术动作的节奏感,使技术更加完善。放松练习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训练过程。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心情舒畅地进行训练,想象自己在训练时有轻松自如之感,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但在放松之后,必须进行动员,使中枢神经系统重新兴奋起来,才能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这时就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肌肉用力感,我们知道肌肉用力感觉的准确无误对我们完成技术动作起着重要作用,肌肉用力感受性愈高、愈敏锐,就会更有效地领会动作的正确要领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运动员只有经过长期的技术训练和时间才能掌握对肌肉用力大小的精细与区别。

(4)消除不良情绪。情绪紧张是比赛中很常见的现象,情绪适度的紧张对比赛的成绩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在短跑训练和比赛中随着情况的变化,各种不良情绪因素很多,如队员之间的成见,教练的语言刺激、观众的反响、场地气候条件的变化等,都可能使赛前良好的情绪受到干扰。因此,在训练中对运动员应加强:

①适应能力的训练,如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可根据赛季安排一些热身赛、模拟赛,以降低运动员对无关信息的感受性,使运动员对周围的各种干扰置之度外。

②由于疲劳、伤病,女运动员的月经前期等引起的情绪被动,应加强心理调节措施防止或减轻其对运动员的情绪干扰和影响,并教会运动员进行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的方法。

③根据运动员赛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如对于急躁的运动员采用恰当的方法,缓解其紧张情绪,稳定其心理状态。对于过于消极低沉的运动员,采取鼓励,动员或让其回忆过去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对于盲目自信的运动员,采取鼓励,动员或让其回忆过去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以克服盲目自信的错误思想。

(5)专门性心理训练。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自我心理调整法,集中注意练习,模拟训练,催眠法,活动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与我国的气功有类似之处,能达到消除运动员过度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四、结论

1.短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素质是决定运动员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多参加大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只有注重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强化,注意运动员的思想作风建设,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2.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应根据短跑运动员的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及比赛实践中的需要进行,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能促进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在竞赛中发挥较大作用。

3.在短跑训练中,要重点加强心理训练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其中,培养注意力、提高稳定性、培养自信心是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4.心理训练应引起科研部门、心理专家、短跑教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龙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赛跑心理素质调练探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7。

[2]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0。

[3]胡巍石方勇短跑教学与调练的新理念,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

[4]管勇生田径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田径,2004,5。

[5]邢晓虎林静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