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地图——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

周小来

周小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第二中学655501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认识学生初次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人们一开始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经历,才慢慢地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整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是其重要方式,若不能整体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侧面,就犹如瞎子摸象,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中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直观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高大,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另外,对于地图的比例尺问题学生也不好把握,学生对大小较熟悉,对地图却看不习惯。地图是严格按照一定比例绘制的,不同于日常绘画。再者,学生的绘画都是对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的描述。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山脉河流用一些符号文字表示。还有,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是立体的,立体图与原有事物形象相似程度高,易引起形象感觉。地图虽然也表现立体事物,但与实物差别较大,不易认知。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理课才能学好,学好地理课的过程也就是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

二、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激发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之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会消失。教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地理课上,让学生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云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时可结合政治事件提出问题,例如: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可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香港和澳门的位置;青藏铁路已通车,可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青藏铁路的位置,以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阅读地图时,我注意到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再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让其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要素,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让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认识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

三、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使用的挂图不应太复杂,内容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突出主题。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例如:通过地图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图,利用幻灯投影加五带分布图,同学们容易得出:耕地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再投影出降水状况分布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降水多的湿润地区;投影地形图得出:耕地多分布于平原地区。逐一观察后,再总结出耕地分布的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同学们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也有利于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

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同学们观察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观察地形图得出大部分位于广阔的近海平原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进行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并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