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枢纽船闸工程现状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枢纽船闸工程现状调查分析

王力

王力

阜阳市茨淮新河茨河铺枢纽管理所安徽阜阳

摘要:该枢纽工程经过30年的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必须进行除险加固。2008年9月插花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经竣工完成。其中节制闸的公路桥拆除重建。

关键字:茨淮新河;船闸工程;现状调查

概述

茨淮新河是七十年代初开挖兴建的一项大型治淮工程。于1971年11月18日水电部批准开工,至1992年底全面完成,历时二十多年。茨淮新河是从全流域出发为解决颍河洪水和汾泉河、黑茨河内水出路,并减轻淮河洪水负担而兴建的。茨淮新河可分泄颍河洪水2000m3/m,配合支流治理可使颍河防洪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除涝能力提高到5年一遇。为豫皖两省1500万亩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也为汾泉河、黑茨河治理创造了条件。利用当地径流和抽引淮河水近期可发展灌溉198万亩,远期引江济淮后可扩大到300万亩,并为淮北开辟了一条新航道,缩短蚌埠到阜阳闸航程近100公里。插花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级控制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组成,节制闸、船闸的公路桥都位于305省道的主干道上,船闸位于节制闸南侧,两工程中心距250m。

一、工程概况

插花枢纽位于阜阳市颖东区插花集东7km处,工程由节制闸、船闸两部分组成,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级控制工程。插花船闸原设计通航能力300吨级驳船,为五级航道,船闸净宽12m,闸底板高程21.OOm,平河底。闸室为大小底板结构,总长130m,岸墙顶高程31.50m。上下游闸首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闸首人字门底坎高程22.50m,下闸首人字门底坎高程20.50m。上游护坦分别为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底高程22.50m,布置长度均为15m;下游消力池底高程19.90m,长20m;下游海漫分别为浆砌块石和干砌块石,底高程21.OOm,布置长度均为25m;上下游护坡坡比为l:3,护坡顶高程为28.80m。上下游翼墙均为浆砌石结构,顶高程均为31.50m。上闸首设交通桥,交通桥面高程36.20m,为三跨T型梁结构,跨径l3.0m,桥面总宽11m。

二、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情况

1、设计

船闸设计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负责,船闸位于节制闸南侧,两闸中心距250米,按五级航道设计,闸室净宽12米,长130米,可通航300吨级驳船。船闸总建筑长度263.0米,包括上游干、浆砌块石护砌各15米,上游粘土铺盖25米,下游消力池20米,浆砌护坦25.0米,上下游翼墙为浆砌块石重力式翼墙,上游翼墙为“八”字型,以15m为半径的曲线与岸坡连接,下游翼墙为曲线型,半径为30~22米。最高通航水位时桥梁净空5.43米。下闸首墙顶高程32.84米,输水系统采用空箱消能室隔墙孔输水形式对冲消能。闸室长130米,共分7节,一、四、七节各长19.33米,二、三、五,六节各长18米,净宽12米,底高程21.00米。底板采用钢筋砼分割式即大小底板结构,小底板跨度8米,厚1米,大底板悬臂段长2米,厚1.2米,空箱段无底板,大底板压住小底板,齿形搭接,接缝设置两道橡皮止水。闸室墙为钢筋混凝土空箱结构,墙厚0.5米,隔墙厚0.4米。前墙顶高程31.50米,后墙顶高程28.80米,两岸墙后各设一道排水体,每20米设置一个直径为1.2米的检查井。船闸配有浮体检修门一扇。公路桥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

2、施工验收

船闸工程于1978年11月控基,1980年9月浇筑砼,至1981年元月完成底部工程,因投资不足停工一年。1982年3月复工,1983年10月1日公路桥通车,1984年元月7日进行船闸及引航道的水下工程检查并同意通水,5月1日试航,6月10日至11日由地区治淮指挥部邀请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交付使用。

三、船闸工程存在的问题

插花船闸经过30年的运行,加上工程老化,砼碳化以及设计、施工留下的问题等诸多原因,致使该船闸目前存在一些影响安全运行的因素,为了保证插花船闸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现将工程在运行期间发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分析,以及处理意见总结如下:

(一)土建结构

1、上游联结段

上游联结段包括上闸首左、右岸护坡与翼墙。

(1)上闸首护坡:上闸首左、右岸护坡对称布置,块石厚约300mm,下设碎石垫层,厚约l00mm,且均由浆砌石段与干砌石段组成;干砌石段均有局部块石缺失现象、排水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局部砌缝有植被生长;浆砌石段外观良好。

(2)上闸首翼墙:上闸首左、右岸翼墙对称布置,呈喇叭口式,均为浆砌石结构。左岸翼墙曲率最大处附近受过撞击,翼墙顶部有大面积凹陷,且压顶混凝土掀起,与上游护坡顶几乎齐平处有一道水平缝,缝宽约5cm,且上、下墙体有明显错位,上侧翼墙明显偏向河岸侧,垂直度不满足《规范》(SL27-91)第8.5.1条规定,右岸翼墙曲率最大处附近受过撞击,翼墙顶部有轻微凹陷,且压顶混凝土掀起。左、右岸翼墙顶部护栏皆严重锈蚀,局部有不同程度损毁。

分析原因:①受力损坏;②金属锈蚀。

2、上闸首闸墩

上闸首左、右岸闸墩为混凝土结构,经多年运行,受船只、水流、风化等因素影响,出现局部磨损现象。

分析原因:①施工缺陷;②环境水质污染;③砼表面碳化。

3、上闸首交通桥

上闸首交通桥中孔左、右墩即为上闸首左、右岸闸墩。

(1)交通桥中孔上、下游侧“T”形梁腹板侧面多处钢筋外露,腐蚀脱壳,呈深褐色,已严重锈蚀,保护层混凝土老化严重;经1987年和1999年两次碳化测试,“T”形梁腹板端部碳化深度值较大,跨中碳化深度值相对较小,近端部区域钢筋已发生锈蚀,局部锈蚀严重,近跨中区域钢筋有锈蚀危险。图1

图片1、“T”形梁腹板露筋

分析原因:①施工缺陷;②砼表面碳化。

(2)交通桥右孔上、下游侧“T”形梁腹板底面多处钢筋外露,腐蚀脱壳,呈深褐色,已严重锈蚀,保护层混凝土老化严重;“T”形梁移位,致使横隔板错位,“T”形梁横向稳定性大为削弱,从上游至下游起第4#、5#“T”形梁翼缘接缝处灌浆脱落;右边墩为浆砌石,外观良好,中墩为混凝土结构,内侧面外观良好,下游侧面多处竖向筋外露,腐蚀脱壳,呈深褐色,已严重锈蚀,保护层混凝土老化严重,多处锈胀、脱落;桥面护栏损毁严重,路面严重破坏。

分析原因:①施工缺陷;②超重荷载冲击破坏;③砼表面碳化。

(3)交通桥左孔左边墩为浆砌石结构,外观良好,右中墩为混凝土结构,内侧面外观良好,右中墩下游侧面有多处纵筋外露,呈深褐色,有脱壳现象,严重锈蚀,局部区域出现锈胀缝,甚至保护层混凝土脱落现象;下游侧第l根“T”形梁腹板底面多处箍筋外露,呈深褐色,严重锈蚀;从上游至下游侧第4#、5#“T”形梁横隔板拼缝拉开较为严重。图2—3

图片2、右中墩下游侧露筋图片3、“T”形梁横隔板错位

分析原因:①施工缺陷;②超重载荷冲击;③砼表面碳化。

4、闸室段

闸室段左右岸边墙为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表面粗糙,多年受船只、水流、风化等因素侵蚀,有大面积表面磨损痕迹;

分析原因:①施工缺陷;②环境水质污染;③砼表面碳化

5、下闸首闸墩

下闸首左、右岸闸墩为混凝土结构,经多年运行,受船只、水流、风化等因素影响,出现局部磨损现象。

6、下游联结段

下游联结段包括下闸首翼墙与护坡。

(1)下闸首翼墙:下闸首翼墙为浆砌石结构,呈喇叭口式,左、右岸对称布置;左、右岸翼墙外观良好,未见明显缺陷,翼墙顶部护栏均严重锈蚀,局部严重损毁;翼墙垂直度均满足《规范》(SL27-91)的要求。

(2)下闸首护坡:下闸首护坡由浆砌石段与干砌石段共同组成,左、右岸对称布置;浆砌石段外观良好,未见明显缺陷;干砌护坡整体外观良好,个别区域有块石缺失,局部砌缝有植被生长;右岸干砌护坡段近水面有1处区域损毁,长约2.5m,近翼墙处排水沟沟壁局部损毁。

(二)金属结构及电气设备

上闸首人字钢闸门重10.64T,下闸首人字门钢闸门重13.92T,均采用4T推杆式启闭机,阀门启闭机采用1×10T卷扬式。

电气设备包括:自动控制设备,自动监控设备,电动、手动设备。

1、金属结构

插花枢纽船闸上、下游闸首人字门锈蚀严重,门体多处构件发生扭曲变形,这些变形包括横梁、竖梁、面板等,门枢的垂直度,横梁、竖梁、斜拉梁的直线度偏差超出允许范围较大,闸门存在较大的变形应力,运行时发出的不规则的振动声。下闸首人字门面板局部变形严重,左、右两门体存在较严重的错位现象;止水橡皮老化,漏水严重。该人字门部分构件变形严重且不易修复,在规定的情况下不能安全运行,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门体受外力撞击所造成。

2、电气设备

自动控制设备、自动监控设备为2005年新安装设备,目前运行情况良好,电动及手动设备目前也运行正常。

处理意见:

根据对插花船闸的现状调查分析以及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该闸已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成为病险船闸,打算请有资质的单位对公路桥、闸墩、闸室等砼碳化深度,钢筋锈蚀程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闸门腐蚀情况,闸门外观质量和变形情况,闸的焊缝探伤,启闭机、电动机及其附件运行情况,闸身的抗滑、抗倾稳定性等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复核计算并提出意见后进行除险加固,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