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阅读导出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细化阅读导出精彩

钟灿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例谈

钟灿君

摘要:本文列举了三个课堂教学案例,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而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便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阅读,导出课堂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案例;教师主导性;阅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可是,也有些教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语文新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学、朗读,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见解,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但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这是一种误解。如果缺少了教师的主导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在语文论坛的一位网友针对这个现象,说:“我就要满堂灌,灌出个精彩!”

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细化阅读体验,导出课堂的精彩呢?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三堂课例片段,在教师的课堂指导性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一、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创新源泉——《灰姑娘》

有思想碰撞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思想的碰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地位的平等,这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和教师和文本之间。我们的课堂应该打破“课本永远正确、教师说的就是对的”这种类似于“两个凡是”的迷信。

笔者认为,网上的《灰姑娘》阅读教学就是极好的例子。摘录关键环节如下:

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笔者看得眼前一亮,心也开阔了。再看我们的阅读课堂,“标准的答案”依旧存在。有的教师对教学参考书深信不疑,一切照本宣科;有的教师有怀疑,但依旧照讲不误。这需要教师首先改变教育观念,然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给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喜欢阅读,最终认识自己,感悟自己的人生。笔者希望教师能够发挥其主导作用,保护、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独特想法,学生的阅读能够贴近生活,靠近真实,不断创新。至于那些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让它烟消云散吧。

二、与情景相融,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木兰诗》

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独特体验或者生活感受为学生创设一种课堂情境。这种情境需要以真实作为铺垫,不矫揉造作,能唤起学生的感悟。这种情境要让学生、教师、文本人物三者之间建立起桥梁,能够互相理解,达成共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笔者在教《木兰诗》的那天,天空中飘着雨,笔者撑着伞,走在上班的路上。心中不时地想到要教学的《木兰诗》。突然,脑海里蹦出一个念头:木兰在“木兰何所思,木兰何所忆”的时候,天空中是否也飘着雨呢?这雨是否也加深了木兰的愁绪呢?如果让学生给这个镜头的木兰配上一个背景,那是否让学生更加能感受到木兰那“代父从军”之前的犹豫不决呢?以及下了决心之后的坚持不懈呢?

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朗读第一、二小节,问:

1.木兰“所思、所忆”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木兰最终做了什么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个决定的?你能想象木兰当时的心情吗?文中哪个词可以体现?文中有环境描写吗?如果要你配上合适的环境描写,你会怎么描述?

学生在这几问之后,就能够设身处地很快把握当时木兰是在无比复杂的心境下做出“代父从军”的决定的,而一旦决定,则义无反顾。

笔者认为,要想到这种设计,就需要教师能够以敏感的心灵捕捉生活的细节,感悟生活的美丽,并有独立处理文本的想法和能力。

三、跟学科结合,告诉学生知识无界——《第一次真好》

万物相联系是世界的普遍特征,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笔者有幸参加了省90学时的语文培训,要求上七年级上《第一次真好》一课作为培训展示课。那时,笔者正因学校工作安排,正教两个班的七年级数学。在进行《第一次真好》的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刚学过“有理数的乘方”这个知识点。因此做了以下设计: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1.“珍重”什么意思?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希望?

2.老师有一个式子,想请大家看看,帮忙解释一下。

出示:1×1×1×1×…×1=1n=1

感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碰上很多事情,也会有无数个第一次,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尝试,让尝试的数量“n”越来越多,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最后成就一个完美的你(式子中的最后一个“1”用红粉笔大大地写)。

学生的热情瞬时被激发了,他们没有想到刚刚学过的数学知识在语文课上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上课结束后,同行评议说,结束的设计是亮点,让人印象深刻。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构思,更多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学科之间的跨越。如果教师能懂得挖掘并利用好学生已经拥有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多学科渗透,强调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就能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们不但能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把握、主旨的感悟,同时还可以充分理解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和学习方法的相通性,真正做到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各科基础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阅读课的精彩,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容小觑。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必须重在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得之”。教师需要打破阅读常规,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阅读方案,用心求感受,在学科之间求融合,用创意求阅读的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邮政编码: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