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厌学的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中职生厌学的对策分析

陈永宁

陕西汉中市城固县职业教育中心陕西汉中723200

摘要: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诸如学生厌学、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本文对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根溯源,对症下药,从教学管理、教材改革、教法革新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扭转中职生厌学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原因对策

一、多管齐下,重塑人格,提升尊严,恢复信心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失落心理,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必须适时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现实。“先做人,后做事”历来是许多大教育家的共识。没有高尚的人格,就很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很难有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行动表现。厌学的中职生就像一棵在成长中缺乏修剪的小树,因为失去了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约束而枝蔓横生。他们精力旺盛、生机勃勃却又是非不明、美丑难辨,有了过而不知错,做了恶而不知羞,违了法而不知罪。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纪律来严惩往往是亡羊补牢,甚至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犯罪。雨果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职业学校应从根本入手,重塑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尊严意识,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要让学生知道:既然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既然成为一名中专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师要善于捕捉切入时机,讲究方法,做好厌学学生的转化工作。从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利用学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的大好时机,对他们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职业意识教育。可通过电影、电视、演讲、报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本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本专业发展史、本专业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及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自豪感在一开始就深植学生心田,促使学生迅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还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礼貌、尊师重教、自尊自爱、团结互助等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懂善恶,并要求学生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习惯,由习惯培植个性。

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充实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在教学之初,学校就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那些学生不愿学、将来用处不大的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那些和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的份量,加强实践技能课的训练和考核,使教师感到教有所依,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教和学的兴趣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改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期学生情况的变化,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要注意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风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注意教师技能的培养,努力实现“文化课教师专业化、专业课教师技能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学习深造,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面对厌学的学生,教师如果也报以厌弃之心,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而放弃某一门课的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面对学生厌学的严峻现实,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百倍的爱心发现和呵护学生心灵中仅存的闪光之处,以百倍的艺术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百倍的耐心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实用技术人才需求方面尚存在着巨大缺口。可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中职学校不仅应在招生方面花大力气,更应在就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就业希望。学生觉得学有用武之地,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消除学生悲观消极的心理,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1.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及时向学生公布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拼搏。

2.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邀请专家为学生作就业指导讲座,并用中专毕业生就业成功的事例勉励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念。

五、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和学校之间路途较远,客观上影响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缺乏协调、督促学生学习。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不良的娱乐场所应予以取缔,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家长要与学校经常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和学业情况,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工作。学校也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交通、电信的有利条件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从而使双方互相协调,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通过双方协同努力,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实现正确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