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赵庆

赵庆(肥城市第三中学,山东泰安271600)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只有不断反思教师才能进步,教学相长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反思”这一环节。课后反思主要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因此课后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展示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后经常进行反思: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到底是好还是差?是不是像有些老师说的“合作探究是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与课堂观察,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合作探究是可行的,但也要准备好各种特殊情况的应对措施,特别是时间上的调控及秩序上的维持。通过这样的回顾反思,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了参考。

1.课后反思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教学热情高,教学效益好,课堂精彩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等。比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谈到了最近的楼市价格。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楼市价格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今年的楼市价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引起了人民生活怎样的改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价格对生活、对生产的影响。学生兴趣高涨,争论热烈,整堂课效果很好。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应该说这部分更值得重视。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思考“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是教学设计不切实?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哲学规律”一节时,在一开始教学时就有些不得法。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大跌眼镜。因为涉及到“规律”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很多教师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根本就不能够理解。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2.课后反思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了依据

教师讲课往往是以教材为依据,但有些教材也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或有缺陷的东西。老师可通过反思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用心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教材,并把实际教学效果写入课后教学反思里,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课后及时反思,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后反思更需要教师要以艺术家的眼光去科学而又合理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过程主体也是学生,因此课后反思的落脚点更应该是学生。反思不仅仅要反思知识,也要反思情感,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关注。人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体,人需要情感的温暖,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人———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温暖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总结思考教学理性过程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课堂情感。教师要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